郎咸平的母亲离世,主流经济学家会怎么看待这件事

  经济学家郎咸平在网上发文章说,他的母亲因为“在三甲医院当场做的核酸(检查)竟然4个小时都没出结果”,以至于不能及时就医,“在医院急诊室门口等待了4个小时后”,永远离他而去了。文章结尾郎咸平祈祷“希望这个悲剧不要再发生”,“也谢谢大家的关心和问候”。

  我最近在补学经济学常识,对“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这种提法很向往。郎咸平是经济学家,对于他母亲离世这件事,应该有他作为经济学家方面的思考。但是,亲人离世,悲从中来,不容易做到冷静客观地思考,唯有寄托于“祈祷”“希望”,可以理解。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怎么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再发生?

  我用我最近才了解到的一知半解的经济学常识来谈谈这两个问题。

  发生这样的悲剧,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或者说,谁应该为这个悲剧承担责任呢?不好说,好像没有人做错,大家都是在按照规定做事,谁都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发生。

  然而,假设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带头人米尔顿·弗里德曼活到现在,他可能这么看待这个悲剧。(甚至可以说,西方主流经济学家都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会说,这都是私立医院不足造成的。医院不够多,竞争力度就不够,患者的选择面就窄。竞争激烈的话,就跟大卖场的促销员一样,扯着脖子招呼客户“欢迎光临”,客户(或病患)哪还有不接受服务的选择?

  说一千道一万,我理解的西方经济学家的共识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支付得起交易费用,不会出现没人接待的客户。

  由此就又想到生活中很多人都向往全民免费医疗——看病不花钱,多好哇!但是,经济学家却不这么看。所谓,接受服务(任何服务)不花钱,没有这样的事!肯定有人给结账。当然,一次两次免费行,次数多了怎么可能?看病不花钱,那医生的收入从哪儿来?变戏法变来的?没有这样的事。

  只要你享受到了服务,肯定支付了费用。不同的是,你掏钱给提供服务者,你可以对ta提供的服务评头论足;而要是给你提供服务的人,不直接从你手里拿钱,那你接受的服务合不合你的心意,就看服务者的觉悟程度了。

  所以,经济学家反对任何的“免费项目”,他们主张自由交易。我看过张维迎的书,对郎咸平却不了解,不知道郎咸平跟张维迎的经济学思想一样不一样。

  当然,很多人一听“花钱办事”,都不高兴,尤其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更让他们义愤填膺:“机会都给了有钱人,穷人怎么办?!”

  你要是具有经济学思维,学会了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就不难发现,这些人真正质问的内容是:“凭啥你花钱了,就该享受到服务!我不花钱,就不能享受到服务!我也是人!”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

(0)
上一篇 2023年2月5日 19:00
下一篇 2023年2月5日 23:00

热点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