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vivo 胡柏山:MR 产品预计 2025 年 10 月与用户见面

对话 vivo 胡柏山:MR 产品预计 2025 年 10 月与用户见面

12 月 30 日,不客观实验室与其他机构一道来到vivo 东莞总部,与 vivo 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对于 2025 年 vivo 的未来方向和规划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以下内容为本次对话实录,为方便阅读不客观实验室重新进行了编辑。

Q:2024 年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热词”,各方面也在发掘、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方法,在智能手机行业,新质生产力会体现在哪些方面?重要的是在哪些部分?

胡柏山:今年 3 月下旬参加博鳌论坛的时候关键词就是新质生产力,过了差不多 9 个月,今天又谈新质生产力,本质上跟博鳌分享的一样,手机行业就是最典型的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按照我的理解,新质生产力所体现出来的有三高的特点,高科技、高质量、高动能,也有四新的特点。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新质生产力里面,手机就属于典型的新质生产力范畴,大家看到过去那么多年,不断的技术在手机上不断的迭代。

举个例子,我们自己非常重视的两个赛道,一个是影像赛道,一个是 AI 赛道。

影像赛道过去大概五年,大家能够感受到手机在各种条件上的拍照效果是一个突飞猛进的过程。手机替代了很多在过去我们用的数码相机,甚至取代掉了微单,部分单反在部分场景也替代掉了。更多的消费者愿意为拍照效果好去买单,愿意多掏更多的钱来买手机使拍照效果好。

AI 赛道也是如此。

AI 刚起步,其实也赋能了手机很多赛道。我是觉得手机行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完全是毋庸置疑的,我也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手机还是作为最最核心的消费电子产品,能为新质生产力这个地方添砖加瓦。

Q:过去十年,各家产品的重中之重都是影像,现在 AI 出来以后,大家都认为这是未来是一个趋势,您怎么看待 AI 的地位,AI 未来会取代影像吗?

胡柏山:我们先聊影像,我们自己所定位的最终目标是取代绝大部分的单反相机的“场景”,所以,它的天花板还是非常高的。

这次 X200 Pro 我们把主摄从 1 英寸往回退了一些,但是用户体验没有下降,没有下降原因就是我的芯片处理能力加上影像算法已经又提升了一大步。如果打个分的话,假设单反的常规的焦距单反 100 分,现在我们的主摄接近 80 到 85 分。

但是在长焦、视频,这个跟单反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打分的话,主摄 80 到 85,长焦大概在 60 分,勉强及格。

影像在长焦这一块上,离单反有比较大的距离,这一块我们会通过未来的一代代的提升,争取 3 到 5 年,能够把长焦提升到 80 分这个水平,这个机会还是存在的。Sensor 的感光能力还是有不断的通过技术在不断的提升,大模型 + 影像算法,还有很大的提升,包括视频。

拍照是相对静态的,所以我的算法的可为空间会大很多。但是,视频是动态的,所以算法的加持能力还是会弱一些,视频要加一堆算法上去,整个功耗有巨大的压力,它的时间更加久一些。

无论长焦还是视频,离用户满意,离相对要求高的用户满意还是有不少的距离。它技术本身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影像还是未来旗舰机的重点。

AI 确实过去两年,因为大模型的产生,这一块发展还是很快,回归手机本身来讲,AI 还是有它的限制空间,手机最大的问题就是算力不够,我把手机 AI,我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通过 AI 能力加强过去一些功能,比如说每个模块不同的功能。举个例子,过去一段时间,整个手机行业比较热门的就是 AI 消除,AI 消除想做这个功能,十几年前从功能机开始就有,但是因为那个时候算法比较低级,所以 AI 消除一直效果做的不好,用户根本不满意。但是有了生成式 AI 的加持以后,可以根据周边信息把需要消除的位置补上,看起来更真实一点。

第二个阶段我们自己认为是大模型能力结合 OS 系统,通过跟 OS 的深度耦合,让手机能够很清楚的理解你的意图,知道你下一步要操作什么,所以,这个手机交互将会变得更加的智能。这个阶段会跑比较长的时间,因为这个阶段用户体验,现在算力勉强可以满足。

第三个阶段,我们今年 VDC 大会上说到这个 PhoneGPT,我们当时展示的功能就是点个外卖,说能点成,其实每一步成功率只有 85% ,时间也很长,这个用户体验只能是个模型,用户体验根本不好。

但是真正实现 PhoneGPT 要求,这个对算力要求不是增加一点,是增加好多倍。所以现在的一体架构,封装架构,以及带宽,现在都不够。目前手机上只能跑 20 亿,30 亿的参数,所以手机真正走到 PhoneGPT,我估计没有五年以上时间还达不到一个用户觉得好用的要求。

从用户体验角度来说,它是一个渐进式的提升,不是 0 到 1 的提升。所以,AI 对整个换机潮目前来说,驱动力是不大的,因为用户他没有一个感受 0 到 1 的突变的变化。只有 0 到 1 突变的变化,发现你这个 PhoneGPT 能干那么多事情,他才有强大的换机欲望。

Q:今年三季度,增长了四年的折叠手机市场出现下滑,未来我们 vivo 对折叠规划怎么样?

胡柏山:折叠屏可能一开始各个厂商对它的希望比较大,因为毕竟是一个产品形态的巨大的变革。

回到用户需求角度来说,谁在用折叠屏?一类像我这样超过 45 岁以上眼睛开始老花的用户。所以现在折叠机就解决很多眼睛开始老花的用户,他要看很多新闻或者视频,他需要手机屏幕大很多,这是解决年纪大的问题的需求。

第二类人就是像在座的各位,都用折叠机,要处理很多信息。直板机经常看到如果处理信息就是先是纵向的,一点进去必须要横过来,这个体验不好,而且字比较小。不管哪一类都是解决细分人群的需求,我为什么说做产品,我们还要搞清楚对哪些用户是刚需。

折叠刚出来的时候中间很大一部分用户是抱着尝新的态度,过去没有用过,试着用用,结果用了之后发现对他来说并不合适。相当于经过前边的发展以后,折叠屏留下来的就是刚需的用户,刚才说的两类用户,去掉的就是那些尝新的用户。

所以,这对第一和第二类用户市场容量,其实相对没有那么大。而且很多场景,像游戏场景,折叠屏使用肯定不好。它的散热环境比直板机要差,操控体验也没有直板机好,所以折叠屏就变成了一部分细分人群的产品。这个市场规模总量多大,取决于那部分细分人群他的规模。

对我们来说,我们要不要做?要做,因为用户需求角度有那些人群。但是我们要控制,今年我们一次做了两款,一款影像和性能,一款偏价格,我们计划上百万台,发现还是干了大几十万台,这个规模还是有限的。

大几十万台,从市场份额角度来说也有十几个点,15%,但是这个市场规模还是有限。未来正常就是一年一迭代,这个节奏推进,把这个用户体验做好。

Q:您之前说过,未来可能 vivo 在技术上面的投入可能在 MR 跟人形机器人领域,最近这个市场这两块非常火,您能不能再透露一下 vivo 在这方面的进展?

胡柏山:我们 MR 团队已经达到将近五百人,我们的目标进度是 2025 年大概 9、10 月份,高保真的 MR 体验原型机会在全国大概十几个城市的 vivo 店上架体验。从开始预约到现场体验,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流程,让大家体验一下。

商业化我们要看整个 MR 的整个生态。因为 MR 也是所谓的生态就是要有内容,包括娱乐的内容,游戏的内容。因为 vivo 是一家比较纯粹的不做内容的公司,所以这些内容还要看整个生态能不能及时匹配上。

第二个关于人形机器人这一块,其实人形机器人去年也是 vivo 会客厅提到这个概念,为什么这个需求大家很清楚,中国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从趋势角度来说,确实机器人是一个方向。

我们自己觉得真正理想的机器人可能需要十年甚至十五年以上,但是我们可以分阶段实施。

Q:您刚才谈了 MR,AR 这一块我们有规划来做吗?

胡柏山:MR 和 AR 有时候用户区分不清楚,这种分两类产品,一个就是带不带显示,带显示就叫 AR。

我们觉得对于这个产品这么理解,首先用户需求角度,眼镜不能太重,因为大家以前都是戴镜架比较重的、镜片是玻璃的,现在解决方案很多就是数字镜片,镜架也很轻。

我们首先做这个排除项,眼镜很重的、四五十克,这个体验不好,相当于有些做的显示部分,显示东西比较少,这个品类暂时我们没有做,不带显示我们会考虑。

无论做哪个品类,我们都要找到我之前讲的刚需的场景,我们必须要找到细分人群,我们的 MR 的定位逻辑就是这个东西对一部分人是刚需,而且非要不可,我们找到了一些人群,应该产品快的话明年年底,慢的话后年会出现。

Q:vivo 是一家商业公司,如何平衡创新?尤其自研技术,国产和供应链选择中,更好的推动国产供应链的进步。

胡柏山:大家很清楚,国内供应链这几年确实起来比较快,相对技术没有像早些年发展那么快。所以,整个技术相当于处于短暂的缓慢的变化的过程,这是一个方面,例如射频器件,包括周边的小的辅助 IC。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一方面要不断的提升用户的体检,以用户为导向。

例如影像,我们不光追求明星场景,我们也追求极致场景,有些极致场景索尼更加强一点,因此我们在影像方面跟索尼做了定制合作,但是同时大众用户来说,国产供应链完全符合需求。所以,我们很多周边 IC,过去用的比如说像德州仪器,最近两年大部分都是已经国产了,因为这个技术已经没有太大变化了。

包括我们影像有 V 系列芯片,游戏有 Q 系列芯片,下一代的 V 系列芯片跟 Q 系列芯片,我们都是跟国内的 IC 设计公司深入合作,我们自己做算法,做架构,他们帮我们实现。国产供应链其实只要能力起来了,能够达到我们需求标准的,我们都会花时间,跟他们沟通,给他们机会,促成合作。

总结来讲,基于我们产业发展,有些需要突破的地方,极致突破的地方,可能还是需要国际一流供应链跟我们一起来合作,但是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完全可以掌控的地方,我们会让国内供应链更多参与进来。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如若转载,请联系本文作者授权。

(0)
上一篇 2024年7月25日 13:26
下一篇 2025年1月6日 16:33

热点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