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国人已经再熟悉不过。
它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是三年前的武汉。
说起它,人们普遍感情复杂,因为检测阳性并且症状较轻或无症状,基本就是在这里隔离,
一般情况下是7至14天,也有更多的。
有人说方舱起源于战地医院,也有人说是国人首创,不管怎么说吧,它都和疫情一样跟随了我们三年。
无论你如何评价,它都已经成为了疫情防控三年的经典回忆,像烙印一样打在了国人的心里。
随着二十条,新十条的落地,各地的方舱也已经不再有用武之地,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新京报记者探访了一家将要正式关闭的方舱,
我们也许能在其中找到过去三年时光的点滴。
需要说明的是,这家方舱只存在了一月有余。
11月16日,北京朝阳区郎月花园小区被征用,这里还是保障房小区。
此时,北京的疫情形势已经很是严峻。
这里被征做方舱的时候,就已经有传言说疫情已经到了控制不住的边缘。
12月17日,据郎月花园方舱工作人员表示,它们已经正式接到了上面的通知,内容也非常的简短,应疫情防控调整,暂时休舱。
从11月16日到12月17日,短短的一个月时间,这里将完成最后的消杀,方舱关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虽然已经接到了关闭方舱的指令,但此时的方舱里还有最后两名病人,他们都是在新十条落地前后进来的。
据方舱的工作人员讲,当时的隔离政策就已经不再强制,在隔离前询问被隔离者是居家还是选择方舱,当时选择方舱的人虽然不多,但还是有少数人有这方面的需求。
方舱工作人员说,当隔离不再强制后,有人迟迟不愿意离舱,还有不少人申请入舱。
当谈及医护人员的归宿时,多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休整之后,要去发热门诊,那里缺人。
据方舱的管理者介绍,很多方舱的医护和工作人员一个多月来都没有休息过,他们很辛苦。
签下解离通知书后,李某走出了方舱,
她是这家方舱的最后两名病人之一。
离开了方舱,意味着她已经转阴。
来时一个政策,出来时已然是另一个场景。
一位医护人员表示,他们的活其实挺多的,
“几乎是所有进了舱的人都想着出去”,
而她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安抚他们的情绪。
一位怀孕四十多天的孕妇,心情焦虑,想出舱做产检。
她们就互加了微信,私下她就以妇产科专业医生的身份来安慰她。
一七旬老太,由于对病毒恐惧,心脏也不好,经常半夜给她打电话,
用她的话来说,其实没什么问题,就是心理紧张 。
郎月花园小区的方舱任务即将结束,整个小区有十几栋18层高的住宅楼,能容纳万余人。
只有墙上关于疫情防控的标语还能让人们想起这里曾经是方舱医院。
据媒体报导,全国多地将会有多处方舱实质性退出,以后,昔日的方舱中的大部分将做为亚定点医院面向市民开放。
方舱做为了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记忆,它留给国人的印象可谓是五味杂陈,一言难尽。
无论是官方的正面评价,还是坊间的调侃信息,
但有一点是不可能否认的,
它曾经伴随着我们走过了三年的时光。
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整理好行装,勇敢前行,
至于方舱,对着它潇洒地挥挥手,再也不见!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