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应该了解的大数据
近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报告显示,中国主要城市中76%的通勤者45分钟以内可达,22个城市同比下降。
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人口比重总体平均水平51%,同比降低2个百分点,多数城市幸福通勤比重下降。
【注】
幸福通勤:指单程距离在五公里以内的通勤
极端通勤:指单程时间60分钟以上的通勤
如图,在42个年度可对比城市中,只有佛山5公里通勤(幸福通勤)比重同比持平,其余41个城市均同比下降。
郑州、徐州、乌鲁木齐幸福通勤比重同比下降显著,约达4%。
兰州、宁波、呼和浩特、银川、贵阳、南昌、南宁等7个城市幸福通勤比重降低3个百分点以上。
44个城市中超过1400万人承受极端通勤,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占13%,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7成城市极端通勤人口比重增加,北京极端比重30%,是全国极端通勤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
长春是唯一极端通勤人口比重增加约3个百分点的I型大城市。
特大城市中有6座城市60分钟以上通勤者同比增加2%,它们是西安、沈阳、青岛、济南、佛山、东莞。
只有深圳、南京、杭州、郑州、厦门5个城市极端通勤持续减少。
从单程平均通勤距离变化上看,郑州、徐州、乌鲁木齐、重庆、沈阳、上海、青岛这7座城市同比增加超过0.5公里。
其中,郑州单程平均距离同比增加超过0.8公里,居于首位。
只有厦门在单程平均通勤距离年度变化上几乎持平。
此外,郑州、南京和西安通勤空间半径扩展,同比增加超过1公里。
郑州市通勤空间半径和平均通勤距离年度增幅最显著的城市。
根据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12月底,全国40个运营地铁城市轨道总规模近9000公里;
里程长度同比提高20%,800米轨道覆盖通勤比重总体平均水平是17%,同比仅提高2个百分点;
城市轨道覆盖通勤提升效果,随着城市轨道线网规模的增长,边际效益递减。
200公里轨道规模城市,正处于骨干线网成形阶段,覆盖通勤效益最显著,平均每新增10公里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提高2.2-2.4万人;
300-500公里以上轨道规模的城市仅提高1.4-1.6万人。
从轨道800m覆盖的通勤比重变化上看,南昌同比增长了约10个百分点排第一。
比重增长超过8%的均为I型大城市。
此外,南宁、徐州、贵阳、成都这4座城市800m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增加均超过7%。
乌鲁木齐、温州、沈阳、南京、兰州、昆明、呼和浩特、福州、东莞、大连、长沙、长春几乎持平。
报告显示,成都、武汉、重庆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取得了较快的提升,但整体公交45分钟通勤保障能力未能得到显著改善。
成都在大于500公里范畴轨道覆盖通勤的人口最多,深圳是300-500公里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最多的城市。
深圳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全国首位、配合紧密的公交衔接,使深圳具有超大、特大城市中最高的公交保障水平。
更多数据真相欢迎关注↓数据杂志
点击菜单栏【数据店铺】订阅最新数据杂志期刊,做到心中有“数”。
或者先人一步,订阅2022年【数据】杂志,北京冬奥、企业专访、串联数据、逻辑归纳、价值转化,数字观察员带你探索数字世界的魅力↓
更多大数据产业应用欢迎持续关注数据杂志,点击阅读原文或电话咨询数字观察员了解详情:010-64101980。
源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 | 杨博
END
点击 阅读原文揭秘大数据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