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统治国民党多年,对国民党人来说,蒋介石是至关重要的人物。
然而,得民心者得天下,蒋介石的政权并未受到人民的拥护,反而是与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这也注定了他败走台湾的结局。
1975年,蒋介石的身体越来越差,在4月5日的晚间病逝,当晚,蒋经国和宋美龄都陪在蒋介石的身边,蒋经国悲痛欲绝的扑倒在蒋介石的身上号啕大哭。
相比蒋经国的悲痛万分,宋美龄则显得比较平静,她看到伤心欲绝的蒋经国时,还特意要求医生为蒋经国注射镇定剂,以免蒋经国大悲大痛、损害身心。
然而,满屋子的医生、护士无人敢上手为蒋经国注射镇定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宋美龄向来是个强势的第一夫人,为何这些医生和护士敢不听她的命令呢?
蒋经国与宋美龄的“塑料母子情”
蒋介石一生只有一个孩子,那便是蒋经国,其他的孩子并不是蒋介石的血脉,都是他抱养的,虽然蒋介石四处留情,但是他的妾室并没有为他生下一儿半女,所以,老蒋一生只有蒋经国这么一棵“独苗苗”。
蒋经国是蒋介石的发妻毛福梅所生,而宋美龄是蒋介石的最后一个妻子,宋美龄也没有为蒋介石生下一儿半女,当时蒋介石娶了宋美龄后,蒋经国已经15岁了。
年少的蒋经国看到母亲常常独坐西窗、暗自抹泪,便对蒋介石有了怨念,后来在蒋介石娶了宋美龄以后,蒋经国把这样的怨念又转移到了宋美龄的身上,一度认为是因为宋美龄的出现,父亲才会与母亲离婚的。
蒋介石为了缓和蒋经国与宋美龄的关系可谓是煞费苦心,不过好在蒋经国看在蒋介石的面子上,不再与宋美龄作对,表面上也对宋美龄很尊重。
宋美龄也稍作让步,后来时常在公开场合夸赞蒋经国懂事体贴,这两个人虽然极力地在表演着母慈子孝,暗地里的斗争却是异常激烈。
宋美龄竭力扶持孔令侃
蒋经国与宋美龄根本没有任何母子情分,只不过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就算互看不顺眼也得捏着鼻子强装母慈子孝,毕竟蒋介石不希望这对母子有任何的矛盾,把家里搞得鸡犬不宁,让外人看笑话。
蒋经国从小就对蒋介石十分孝顺,所以,蒋经国必须作出一副恭恭敬敬的样子对待宋美龄,凡事都会顺着宋美龄,从来都不忤逆,并且还会亲切的称呼宋美龄为“妈咪”。
不得不说,蒋经国这孝子的戏,做得是非常足,挑不出一点儿错来,宋美龄看着恭恭敬敬的蒋经国,自然是要作出慈母的形象,处处关心爱护着蒋经国。
这对母子就这样母慈子孝的演了大半辈子的戏,直到蒋介石的身体越来越差,这对母子也彻底装不下去了,开始渐渐的露出了彼此的真面目。
蒋经国表面上看着温厚敦实,但是他内心可一点儿也不傻,他虽然明面儿上不争不抢的,实则暗地里一直都在着手掌握大权。
蒋经国深知宋美龄一生都酷爱权利,一定不会允许自己顺顺利利的接手台湾的政权,而且宋美龄的背后又有孔、宋两大家族撑腰,所以蒋经国不敢冒头拔尖,只能在暗中小心地谋划着。
当时蒋介石并没有明确地表示过要将整个台湾的政权交到蒋经国的手中,所以,宋美龄认为自己还有机会。
虽然她没有为蒋介石生下一儿半女,但是她却安排了她的很多外甥来到身边做事,实则就是为了培养执掌台湾政权的领导人。
当时宋美龄的外甥女孔令伟最得宋美龄的器重,但是孔令伟就算再装扮得像男人,她也依然是个女儿身,根本没有执掌台湾政权的资格,宋美龄只得把希望寄托在外甥孔令侃的身上。
孔令侃是孔祥熙和宋霭龄的长子,从小就备受两大家族的宠爱,这个公子哥从小就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所以向来是一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主。
生活上特别奢侈,每天出门都有一车的保镖随身保护,这个公子哥上大学时每天不是出去喝花酒,就是去参加舞会,就连校长都要看着他的脸色行事。
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了,孔祥熙便立马让他进入南京政府当了特务秘书,孔大少爷是宋家三姐妹中最早出生的孩子,自然是备受宋家姐妹的宠爱,尤其是小姨宋美龄。
蒋介石也时不时地恭维孔大少爷两句。
宋美龄将他安排在身边,培养他就是为了他能够与蒋经国抗衡,但是孔令侃却次次都让宋美龄失望,不仅差事办不好,还时常因为女人耽误差事。
孔令侃好色的性格使得整个国民党内部人尽皆知,这个不学无术的公子哥令蒋介石十分厌恶,宋美龄虽然有心在蒋介石面前提议要重点培养孔令侃,却遭到了蒋介石的严厉反对。
蒋介石愤恨地对宋美龄吼道:“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蠢才,如果把党国交在他的手上,那我就死了也不能瞑目,这么多年,他因为女人误了多少事,哪天说不定就死在了哪个女人床上了。”
宋美龄看到蒋介石如此反对孔令侃,便知道她这张王牌是彻底没戏了,毕竟孔令侃做得那些破事确实是荒唐。
即便蒋介石如此不看好孔令侃,宋美龄也依然没有放弃扶持孔令侃,毕竟孔令侃是唯一能够与蒋经国抗衡的人,所以就算孔令侃是个纨绔子弟,宋美龄也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他推上高位,这样便可以钳制蒋经国。
然而,孔令侃的荒唐正好将蒋经国衬托出来,这也使得蒋介石更加倚重蒋经国,不仅将行政院院长的位置交给蒋经国,还将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给蒋经国去办理。
这让宋美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对蒋经国的敌意越来越深,而蒋经国对宋美龄背地里做的一系列动作也都清清楚楚,只不过,蒋经国表面上还是不动声色,静观其变。
蒋介石离世,宋美龄彻底倒台
其实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没几年,便有意把蒋经国培养为下一代接班人,他想让蒋经国接手自己的位置,蒋介石的这一举动,自然是瞒不过宋美龄的。
蒋经国虽然表面上对宋美龄恭恭敬敬,但是宋美龄知道那是因为蒋介石还健在,若蒋介石哪天不在了,宋美龄所依靠的大山倒了,蒋经国自然便不会再与她装这母慈子孝了。
所以,宋美龄必须要让自己的娘家人坐上国民党的要职,一方面可以维护自己的权利,一方面也可以钳制蒋经国。
然而,宋美龄的提议却遭到了蒋介石的严厉反对,夫妻情分怎能抵得上骨肉至亲来得重要呢,蒋介石担心自己百年后,政权都落在了宋、孔两大家族的手中,那他岂不是白忙活一场吗。
1975年4月初,蒋介石病得越来越重,蒋经国处理完公务后,便来到了蒋介石的房中看望蒋介石。
看到鬓角已有白发的蒋经国,蒋介石不由得老泪纵横,蒋介石当时便已经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了,他像聊家常一样拉着蒋经国的手,轻轻地唤着蒋经国的小名。
“经儿,我离世后,你一定要好好善待你的母亲,好好照顾她的晚年。”
蒋经国看着说话都在微喘的蒋介石,不由得泪流满面,他重重地点头,答应了蒋介石的嘱托。
4月5日,晚上九点多,蒋经国接到了蒋介石病危的消息,于是他火急火燎地往家赶,来到了蒋介石的床前时,蒋介石已经到了弥留之际。
蒋经国命令医生立刻抢救蒋介石,然而医生用尽了所有的抢救方法,皆是无力回天。
医生只能无奈地宣布,蒋介石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没有了任何生命迹象。
蒋经国听闻后,几乎达到了崩溃的状态,他一把推开了搀扶他的随从,来到蒋介石的床前,看到蒋介石紧闭双眼,不由得悲痛万分。
他扑在蒋介石的身上痛苦着,呼唤着,蒋经国想起蒋介石亲切地嘱咐他:“经儿,好好保重身体啊”,一时间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号啕大哭。
宋美龄看到哭的伤心的蒋经国,便上前劝他节哀,保重自己的身体,但是蒋经国好像没听到一样,依然扑在蒋介石的身上大哭着。
宋美龄看到崩溃的蒋经国,于是便吩咐在场的医生为蒋经国打一针镇定剂,这样也能稳定一下蒋经国的情绪。
但是,在场的医生和护士无一人敢听从宋美龄的吩咐,他们只能垂首在一旁立着,没有一人敢上前为蒋经国注射镇定剂。
这些医护人员为什么不听宋美龄的指挥呢?
因为蒋介石已经去世,接下来就是宋美龄与蒋经国之间的斗争了,但是,当时很多人都已经猜到继承人必定是蒋经国。
毕竟血浓于水,蒋介石怎可会将自己的政权交给外姓人呢,就算他与宋美龄再夫妻情深,也不会将大权拱手相让给宋美龄的外甥。
所以,面对继承人蒋经国,这些医务人员怎敢动手为他注射镇定剂呢。
宋美龄看到一屋子的医务人员无人敢上前听她的指挥,这才感到大势已去。
蒋介石尸骨未寒,这些人便已经不再把她当成是高高在上的第一夫人了,还真是人走茶凉呢。
但是,宋美龄一生傲娇,怎可能就这样认输呢,事情还没有结束——国民党的第一把交椅也并非就是他蒋经国的。
宋美龄在处理完蒋介石的后事后,便开始着手国民党第二代领导人选举的事情,她前后下足了功夫,不仅召见了蒋介石以前的老部下,还亲自为孔令侃拉选票。
然而,就算宋美龄用尽了各种手段扶持孔令侃,也依然没有成功,毕竟国民党内部人员的眼睛还是雪亮的,自然明白孔令侃根本不配成为国民党第二代领导人,他根本担不起这样的重担。
国民党的内部一致推举蒋经国成为国民党第二代领导人,蒋经国从此上任执掌台湾,宋美龄彻底完败。
心灰意冷的宋美龄,为蒋介石扫墓结束后,便决绝地离开台湾前往美国。
蒋经国独揽大权,宋美龄失去了蒋介石这座靠山,自然明白以后的台湾是谁说了算,于是便去美国开启了自己的养老生活。
蒋经国还算是个孝子,他谨遵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对宋美龄也算是十分照顾,在宋美龄临去美国之前,蒋经国为她安排了很多保镖以及随从人员。
这些保镖随从,一路保驾护航将宋美龄安全护送到纽约长岛的一座海滨别墅。
在这座豪华的海滨别墅里,宋美龄开启了她的“退休生活”。
也就从她上飞机离开台湾的那一刻起,她的政治生涯便结束了。
宋美龄在美国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蒋介石当年的嘱托,蒋经国也做到了,只不过他走在了宋美龄的前面,1988年,蒋经国病重,宋美龄回到台湾见了他最后一面。
此时的宋美龄已经是一位迟暮之年的老人了,看着弥留之际的蒋经国,宋美玲不由得轻轻唤了一句蒋经国的小名“经儿”,只可惜蒋经国已经是弥留之际了,听不到任何的声音了,他没有给宋美龄任何回应便离开了人世。
自从蒋经国离世后,蒋家王朝的辉煌也彻底成为了历史,而宋美龄没有了蒋经国这棵大树的支撑,她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再也没有了第一夫人这个头衔了。
后来,迟暮之年的宋美龄,曾在孔令伟去世时回了一次台湾,然而,台湾当局的表现却让宋美龄深切地感受到了树倒猢狲散的悲凉,还当真是今时不同往日了。
没有了蒋家王朝,台湾当局根本不会把宋美龄放在眼里——宋美龄从没有忍受过这样的憋屈,离开台湾前,便发誓此生再也不会踏足台湾这个地方……
资料来源:
《咬文嚼字》2012年10期
《文史精华》1995年10期
《湖南文史》2002年05期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