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今天这个和平、繁荣的世界。”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在大会开幕前的“党代表通道”上,二十大代表、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接受记者采访时从30多年文物保护实践、成长经历分享了文物和博物馆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谈到面向新时代故宫博物院在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新思考,王旭东表示,故宫博物院肩负着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提出了“四大愿景”:要建成国际一流的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这样的使命仅仅靠故宫博物院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甚至国际同行的参与。“四大愿景”也需要不断地向国际同行,包括国内同行来学习、来借鉴。
“作为建成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愿景,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使命。我们有一些打算,并在不断完善。第一是互换展览,我们可以‘走出去’,也要引进来自其他国家的文物到故宫博物院进行展览,甚至可以一起策划跨文化的比较展览,这样的展览我觉得可能更有意义。”王旭东介绍,第二是学术交流,经过了五届“太和论坛”,邀请来自不同古代文明国家的学者,能够参与到这样的学术交流学习对话,展示本民族、本国家的文明成果。第三是人员交流。交流是双向的,我们推出了“太和学者计划”,就是让故宫博物院的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能够“走出去”,到世界各个国家的博物馆、大学、文化机构去学习、交流,跟国际同行讲述中国的故事。同时,我们也邀请世界各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来到故宫博物院进行研究,以他们的视角来看故宫承载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通过这样的一种交流,我们的学者可以讲其他国家的故事,国际的学者也可以回去讲我们中国的故事。这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就一定会在学术领域、民间领域,加大国与国之间、民与民之间的信任,只有这样,隔阂、猜测才会消解掉。我们更多的是相互理解,尊重不同的文明、习俗,甚至宗教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
“另外,故宫博物院通过国际组织的培训机构不仅为中国培养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人才,也扩大到国际。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学者通过培训平台,能够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他们之间在这个培训过程中也能够交流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我们寻找更多相同的地方,我们保存那些可能有差异的东西,从年轻人做起。我觉得文物保护和文化的交流一定能够在加大世界各个国家人民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文物和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王旭东说。
采写:徐秀丽
编校:赵军慧
审核:徐秀丽
监制:李 让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