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社群经济在十几年前PC互联时代就有了,那时候很多福建、云南的茶商依托QQ群,来和各地的茶友互动买茶,很多游戏玩家在各大论坛和BBS交流自己的作战心得,交换、买卖各种装备。
2011年以后,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移动互联网取代PC互联网,随着微博、微信、淘宝、优酷、花椒等社交APP的全面普及,加上国内网络环境的优化,依托各大线上社交平台,产生了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型的社群,而其中以淘宝网红构成的社群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在这些社群里,根据社群成员的【入群诉求】,我们把现阶段的主流社群分为以下几大类:兴趣型社群、产品型社群、营销类社群、服务型社群以及我们要重点讲的【IP社群】
纷繁多样的社群经济
兴趣型社群:
从旅行到美食,从烘焙到集邮,从爬山到跑步,只要你能想到的兴趣爱好,在各大论坛、在微信群里、在微博上、在公众号上,几乎总能找到你想要寻找的兴趣型社群。比如【跑步者说】这个公众号,就是一个典型的跑步社群,上面的【百人百天跑步计划】活动吸引了不少跑步初学者加入。
产品型社群:
围绕某款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与粉丝展开深度互动,让粉丝获得参与感,建立强联接后把粉丝转变为用户,甚至“梦想赞助商”。小米是产品型社群的集大成者也是首创者,最早的MIUI,每天都在和自己的天使用户在进行互动,然后通过天使用户的反馈,每周升级迭代一次,完美的阐释了互联网公司“小步快跑 快读迭代”的MVP产品开发逻辑。
营销型社群:
大部分的微商,从面膜、女士内衣、到水果海参、到金融理财产品等等,不一而论全部是这种类型。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甚至登峰造极,有的融资好几亿差点上市。有的在群里团购,有的通过分销发展5级甚
至10级分销。这些营销型社群很多走火入魔发展成为传销组织。
服务型社群:
比如,你买了一款折叠键盘或者某款软件,他们的产品说明书会引导你加入一个微信群或者QQ群,进去后发现里面有各种使用心得、大招,此外还有厂家的客服和技术人员。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你可 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遇到疑难杂症,厂商人员会很快做出相应,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
以人为联接点的【IP社群】
以上社群,要么以产品为中心、要么以兴趣为中心、要么以营销为中心、要么以服务为中心,15年后,随着网红经济的崛起,以人为中心、为联接点的社群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就是【IP社群】
【IP社群】是指:在某一个行业或者领域内,粉丝基于对某个关键意见领袖的认可和追随,通过线上社交平台形成的有特定【社区信仰】的社群。而这种社区信仰,很大程度上来自IP的性格特质和个人价值观。
【IP社群】的联接点既不是产品,也不是服务,而是IP,即关键意见领袖。正是基于IP的人格魅力和【社区信仰】,让这种社群联接更强,更持久,裂变时的能量也更具爆发力。
拿【罗辑思维】来讲吧,在2016年之前,罗辑思维公众号的800多万粉丝,大部分是靠罗胖个人持续内容输出,在2013年罗胖进行第一次会员招募的时候,公然打出了“史上最无理的会员招募——爱就保养 不爱就观望”。基于对罗胖个人的信赖,粉丝们不但买过他的书,还买过他的月饼、柳桃还有各种年货,不但自己成为会员,并且帮他推荐新会员加入。
2017年,罗辑思维团队的中心转移到【得到】APP,更是通过吴军、薛兆丰、李笑来、吴伯凡、刘润等各个行业的IP开设各类付费订阅专栏,将这些IP自身所携裹的流量与罗辑思维本身的流量进行了完美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截止2018年2月12日,目前【得到】APP有32个订阅专栏,每个专栏每年199元每年,仅北大国发院的薛兆丰老师一人的专栏《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订阅数就达到238358之多,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也就是说薛兆丰老师一个人的订阅专栏目前的营收就超过4000多万人民币,比一家中型企业一年的销售额还高。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