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价格对很多消费者来说,是首先考虑的指标,因此催生了很多“价格敏感者”。他们喜欢低价商品的特性被电商平台捕捉到,拼多多等特价版平台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但同时也让人生疑,一元包邮的商品真的能赚钱吗?本文将对此展开分析,与你分享。
今年双十一,不出意料的我又没上车。这一次终于不是因为搞不懂规则,而是我实在顶不住大半夜的看直播抢货。
直播一搞搞几个小时,本来熬夜记性就下降,哪还记得自己昏头昏脑的时候抢了些啥,最主要的是交了定金过几天还得付尾款,记不住记不住。
干脆不抢了吧,反正各大购物平台都有特价版,去那买不是更划算?
最重要的是不用熬夜,也不用囤货。
自从拼多多开始攻占五环内人群,淘宝和京东就死命玩下沉,淘宝特价版、京东京喜玩的风生水起,风头一度直逼拼多多。
只做特价真的有搞头吗?
一、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说起1元购,还得从早年间街头巷尾的一元店、两元店说起。直到今天,我们家附近还有一家一元店存在的,只不过店里的商品已经不再是一块、两块了。
小到钥匙扣、指甲刀,大到小型电饭煲、电熨斗,商品的种类不停的增加,而单价也随着房价一路水涨船高。1块钱现在已经买不到钥匙扣了,充其量只能买5个红包封。
物价的上涨,背后的原因很多,交通、铺租、原料、人力、通货膨胀等等,但这些都阻止不了一元购在网上的红火。
前两天我就花了4毛钱在某个特价平台买了3个陶瓷味碟,关键是还包邮。
当时我是震惊的,我觉得这不可能,这个价格完全颠覆了成本决定价格的原则,可事实就是这样。
关键是,这么玩的还不止一家。
从各大新闻客户端的二类电商到淘宝、京东、拼多多,大家都在这么玩。网购世界里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有人在双十一买航母,有人熬夜抢券只为了囤几箱厕纸。
表面光鲜亮丽,背后扣扣索索几乎是每个打工人写照,即使是被消费主义洗脑的年轻人,也会因为9块9 10包的方便面而杀红眼。
如果一个人在买包时毫不手软,那她在买菜的时候一定斤斤计较,这绝对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而这也是为什么,靠9块9包邮起家的卷皮能活到今天的原因。
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啊!
虽然说上拼多多买iPhone才是真的香,但谁一天到晚换手机啊,每天都上拼多多的多半是为了拼团买水果和日用品。
但精明的社畜不可能只用拼多多,其他的特价App也不能放过,哪香就该往哪凑。
在App store购物排行榜上,淘宝特价版的排名一度超过淘宝,跃居榜首,而真香大哥拼多多只能沦为弟中弟。
这几个平台的用户其实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为了留住用户,大家都不约而同的使出了浑身 解数 套路,并且这些套路都出奇的一致。
比如淘宝特价版推出的“一元更香节”,说是联合厂家回馈用户,但玩的还是限时限购又限量的那一套,想买到一元包邮,最终还得靠运气。
此外,在拉新、红包策略等方面,同样套路满满。
二、玩的还是套路
1. 拉新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参与过某些App的用户拉新拿红包活动,比如拉第一人先是奖励90元,到了第10个的奖励可能就只有1分钱。想凑满100元的奖励,遥遥无期。
淘宝特价版和京东京喜也在玩这个,规则也是一样的,邀请好友复制口令到XX打开,之后下载App并成功下单,就能拿奖励。
这个操作也是互联网企业惯用的拉新-促活-留存,一条龙操作。
由于这种拉新拿大额红包的招数被人诟病套路太多,于是淘宝特价版就换了玩法,改成一人一包,也就是成功拉一人就能得到5元的奖励,对方下单我也能得到2元的现金红包。
但实际,都是玩互联网拉新的,哪有什么干净不干净一说,只不过比谁身上的虱子更少。
淘宝特价版的套路是隐藏的,在这,有偿拉新叫财神送现金,听着就像白送钱的活动。
再比如拉新拿红包的助力好友只能是当天注册的新用户,且必须实名认证,还限制一机一号。最终拉一人奖励5元。
至于好友下单后的奖励,则限制了好友的下单时间必须是助力后的24小时内,购物金额不得低于5天,而且7天内还不能退单,如果符合要求奖励2元。
有内味儿了啊。
万一好友买的东西到手的确质量不行想退货呢?为了自己能拿奖励,还得劝着对方:朋友你好,吃亏是福,忍耐是人生的修行。你若吃亏,清风自来?
京东京喜的套路也同样不少,京喜的拉新任务名字取得更离谱,就直接叫领钱宝。
京喜拉新,一人奖励3元现金或优惠券,同样需要新用户完成下单,邀请人才能获得奖励。如果在活动期间,你拉新人数排名第一,还有额外的红包大奖。
有意思的是这个奖品,也就是奖励。
3元的现金红包,限量30万份。
抵现红包:666元,一份。
优惠券:10-3元券,限量10万份。
抠门抠到这份上了吗?用户拉新连钱都不给了,给个券还得先在平台消费10元。
有数据显示阿里巴巴2018年的平均获客成本为77.99 元,但从目前用户的拉新奖励来看,这高昂的成本里,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支出是真正在补贴用户。
其他的电商平台也同样如此,在互联网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主动参与拉新的用户,实际获得的奖励却越来越少了。
明明用户才是平台的根本,但是用户越来越不被重视了。
2. 红包
用户使用这类特价平台,图个啥?便宜呗。可当我真的使用的时候,感觉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先不说上班摸鱼的风险和沉没成本。就各个平台每次大促都说自己的东西巨便宜,活动力度巨大。除了简单的折扣以外,还会有各种红包福利补贴。
问题是,这什么红包的使用规则我就没搞明白过。而这股子风气现在也刮到了特价版App,打开App就提示送我价值36元的新人专享礼券包和5元红包。
仔细一看,呵,5元红包距离失效还有23小时。而剩余的36元礼券得完成几单之后才能一一解锁。
什么价值403元的大闸蟹,限时一分钱抢(小字提示得邀请13人)。
25元无门槛红包,免费拿。点开一看,得邀请4个好友。
整箱水果免费送,限时福利。点开一看,送了我三颗种子。从种下种子到长成树苗我得每天来做任务的,总耗时10天。
气得我话都说不出来了,做生意就不能少点套路?有这时间,我去工地搬一天砖,能买好几箱水果了。
3. 商品
说起低价商品我真的有很多话要说。根据早前的报道,淘宝、京东搞特价版是为了狙击拼多多,所以低价促销,搞让利。
可是我看着平台的商品,陷入了疑惑。当然不止这两个平台,其他的特价平台、社交电商、二类电商都是。
当我看到1分钱2斤的洗衣液时,停滞了很久。看包装这是蓝月亮没错吧?是要倒闭了吗?搁这亏本大甩卖?
放大图片一看,哟,婉萱?这是个啥哦。
还有这个,正品暖宝宝,这个包装我很熟。XX袋鼠暖宝宝,女孩子冬天必备,大姨妈的好伴侣。
写着正品,总不会是假货吧。
结果那你猜怎么着,人家的意思是正品暖宝宝,不是正品XX牌暖宝宝啊。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这样的套路,在所有的特价App里都泛滥成灾。一个不小心,你可能就低价采购了一堆康帅傅和粤利粤回家。
当然会有人觉得一分钱一分货,这不能成为我们批判平台及商家的理由。
可是,平台的口号就是特价还省心啊。
特价不就是折扣么。花低价买好东西才叫折扣,不然那叫原价。
平台上也是有正品的,评价也很好。不过价格就是淘宝、京东的正价,完全算不上特价。你明白吗?
下图中是一款低价的电动牙刷,就这,你真的敢说香?
图片来自AI蓝媒汇
说好联合商家,以过硬的品质让利消费者呢。
啊,就这,就这也配说更香?
而1元购专区,每次打开都没货,除了这个什么拉丝雪燕。乍一看以为是燕窝,查一查才发现,这其实就是坨树脂。
如果想要在特价App上低价买正品和大牌,我劝你冷静。但你要说,1块钱买卷垃圾袋,买扎头绳,买包纸巾,那还是行的。毕竟溢价就那么点~
三、1元包邮怎么赚钱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所有的1元店最终都会越来越高端,一个不注意哪天一元店就变百货店。而曾经只做9块9包邮的卷皮,如今打开网页一看,都是19、29、39。
所有的9块9包邮,最终都会走向高端转型的道路,不信你看看拼多多。
没有哪家店会一直做低端产品的,操着同样的心,凭啥我就只赚白菜钱?特价版也是一样的。
特价版App根本就不是一项全新的业务,不过旧瓶装新酒。淘宝当初就这发家的,搞大了之后又觉得拼多多low。
结果,现在一个个又打得火热,说白了就是眼红下沉市场的购买力。
淘宝和京东难道不存在低价商品吗?
当然有,这个特价版只是把平台的低价商品抽出来组成了一个全新的项目,而这部分业务不仅能吸引到广大下沉市场的用户,同时也能给商户促销、刷量提供合理的渠道。
肯定会有人好奇,1元包邮怎么赚钱?
很简单,就不赚钱啊。一家新店,要迅速起量怎么办,以前靠刷单,现在各种特价版提供了一个官方平台。
以我4毛钱买的味碟为例,淘宝正价是5块9包邮。阿里巴巴的批发价约为0.3-0.4元一个。邮政小包的价格为5元,量大肯定有优惠,至于优惠多少我不清楚,就算4块钱一单好了。
折算下来,一单的成本+物流约为5元。
我那一单原价其实是5.47,用完新人红包之后才是4毛钱。
假使这个红包由淘宝承担,那么商家勉强不亏钱;假使红包由卖家承担,那么这一单至少亏5元。
这么说吧,就算不亏钱,这一单也可能赚到钱。那么商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
冲量。新店搞活动,为了起量,亏本搞个爆款,人气上来了,权重就上来了。店铺曝光会更多。
低价带动销量。一般这种促销商品都是日化类居多,比如我买个筛子,可能会顺带买个盆子、勺子碗。这件亏了钱,其他的商品能把钱赚回来。
清库存。东西挤压太久,放在仓库也占地方,还不如低价甩卖。一般路边卖皮包的都是说黄鹤带着小姨子跑路,员工只能低价卖皮包凑回家路费。其实就是低价甩卖清库存。
新品推广。活动期间超低价促销,等活动期一过,还想买就得正价了。新品上市一般都是这么干的。
纯粹的低价策略,主要是指9块9包邮的那种,就算9块9包邮,仍然有盈利空间。走的就是薄利多销的路线。
最重要的是,特价平台的特价商品限购,限购,限购。
特价商品只能买一次,下次再买同款就是原价了。商家亏的钱不就这么回来了吗?
俗话说,只有精明的卖家没有亏本的买卖。短暂的亏本是为了持久的盈利,人可比咱看得长远多了。
看了看手机里的购物App,阿里系6个、京东系3个,拼多多1个,此外还有外卖类2个,买菜类3个,海淘类2个。
我是疯了吗?是小程序不好用吗?还是淘宝京东拼多多买不到便宜东西?
下的App越来越多,花钱的地儿也越来越多。
为了体验这些App,我一整个下午都在逛逛逛,买买买,买了一堆不知道干啥用的便宜家伙。
淘宝特价版靠着淘宝的8亿用户起量;京喜依托微信的10亿用户基数;二类电商寄生于各类短视频平台和资讯平台;大家都在疯狂的扩张,企图瓜分下沉市场的全部存量。
的确,下沉市场还有利可图,消费者似乎也能从中获利。
羊毛群里大家的战场已经从淘宝京东扩大到苏宁易购、唯品会,甚至各类特价平台。
可作为消费者而言,不论是花1块钱还是花1000块,我首先希望的是这钱花的值。但在各种低价营销策略下,越来越多的低质商品正在源源不断的涌入市场。
假冒大牌的洗衣液,不会发热的暖宝宝,闭合不紧的热水瓶。除了低价,它还有个啥?
如果到手的商品无法令人满意,那么它的结局只能是垃圾桶。
如果我们以为的省钱只是在催生大量的低价垃圾,那么低价的意义又在哪里?
如果买了便宜东西但是用不上,再便宜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低价=低质,那还买个**。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