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21岁,刚刚从文学专业毕业,于是顺理成章地在家乡亚眠做了老师。
那时布丽吉特根本不会想到,20年后会有一个比自己小25岁的男孩走到她身边,因为她专业的艺术修养而被深深吸引。
布丽吉特在那一年拥有了工作,并结了婚,丈夫是银行的工作人员,老实又绅士,顾家还长情,只是不善言辞。
醉心艺术氛围的布丽吉特将内心对浪漫的追求都投注于书中,以及学校所开设的戏剧小剧场上,在那里她可以找到与平淡生活不一样的美感。
很快,生了3个孩子的布丽吉特人到中年,41岁的时候,她已经是个家庭稳定,孩子长成,工作专业的中年女性。
可一个叫马克龙的男孩出现了,因为一段戏剧,因为一个鼓励的亲吻,两个不可能地被爱情之箭射中。
对于布丽吉特来说,她是不也相信的,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知道那么多浪漫的喜剧与悲剧爱情故事,她怎么可能不知道加布里埃勒·吕西耶的悲剧?
那个法语女老师,因为与自己16岁的学生相爱而被监禁一年,最终不敌压力自~杀。
马克龙对于他来说,恰恰就是那个为爱而存在的男学生,而她却是比加布里埃勒还要年长9岁的女老师。
哪怕这件事早已经过去了20多年,布丽吉特已经正式成为马克龙的妻子,但只要谈起来,她还是一脸的不可置信。
“每次读到有关我们俩的文章,我总感觉像是在看别人的故事。”
就在前段时间,在接受采访时布丽吉特还是这样说。
没办法,当时的布丽吉特肯定不敢相信,16岁的少年会爱上自己,而且还在被父母送走之后依旧不肯松手。
更何况,这样的爱情,在当年是不被人们所理解的。布丽吉特在那个时候是一个违背道德的老师,凡是知道她事情的人都没办法接受她。
“在事情有悖于社会准则时很难做自己”,所以布丽吉特是不会想到与马克龙有什么结局的,相反,她认为:
“他(马克龙)只要离开自己,就会爱上一个和他同龄的人”。
以为他会爱上同龄人,却没想到他爱的还是自己,这言下之意是不是很凡尔赛?
谁敢相信呢,一段本就惊世骇俗的爱情,在最初竟然不是双向奔赴的结果。
布丽吉特,果然是个与众不同的女人,将爱放在精神层面的最高处,然后又顺其自然,将它的去留全部交给了对方。
面对巴黎竞赛报》的采访,布丽吉特那样平静而从容,哪怕讲的是自己与丈夫之间的忘年之恋,依旧云淡风轻。
“我们对爱情的激情应持谨慎态度,因为它总是会以糟糕的结局告终”。
好吧,布丽吉特这种尽人事听天命的哲学心理,简直让人嫉妒。
是谁说的,人一旦处于爱情之中,一旦投入过多地付出,就会失去理性,就会变得面目全非?人家布丽吉特怎么到现在还如此清醒呢?
不要以为对爱情不抱美好结果就会大撒把,布丽吉特真的给世人一个不一样的答案:因为喜欢,所以尽力,至于结局,听天由命。
当年马克龙的父母对这件事可是拿出了百分百的反对,听到儿子迷恋上了自己的女老师马上给他转了学。
一个在亚眠一个在巴黎,相距甚远却没有人放手。布丽吉特如此,马克龙亦是如此。他们异地相恋,靠电话诉衷肠。原因是马克龙不想放手,坚持以后会回来娶她。
巴黎的街头,亚眠的车站,两个不为世俗所容的恋人,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但马克龙有幸,有一位相当开明的外祖母,她认可了两个人的关系。
“如果没有得到她(马克龙的外祖母)的同意,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布丽吉特由衷地感谢马克龙的外祖母,正是她让两个人有了可能。
从不被接受到游走于人群之外,再到离婚,与家人决裂,布丽吉特在这段感情中付出了太多,但从没有要求马克龙给她什么。
相反,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布丽吉特一直在夸奖马克龙,认为他聪明又有能力。如果这就是爱,那他们的一切都不奇怪了。
相守12年,最终两个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人于2007年结婚了。
外界的压力与看法算什么呢?布丽吉特自动屏蔽了,而马克龙听而不闻,因为她们相信,爱情中相关的只有两个人,那就是你和我。
不得不说,爱情拼到最后依旧是自信。不论男女,处于同一段感情中,若没有让对方爱自己到底的自信,那结果大多不怎么理想。
毕竟,患得患失会让人失去自我,汲汲营营会让自己变得面目全非。布丽吉特的做法固然凡尔赛,但又不失为一种最理想的手段:给你自由,让你选择。
如今,马克龙身为总统,自然不能像从前一样时时陪在妻子身边,可人家两个人却一直甜蜜而腻歪。
据称马克龙每天晚上10点之后才会到家,但势必会陪在布丽吉特身边,过最安逸、静谧的二人世界。
如此一生足够幸福了吧?想起布丽吉特曾经对与马克龙关系评价时引用的一句诗:“愿懂者自然会懂”。
确实,能懂的人会懂,愿意去懂的人也会懂,强求要人懂得就不必了,布丽吉特对自己的爱情从来不需要别人说三道四。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