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猛地一下,仿佛刚和秋风的瑟瑟告别,就迎来了独属于冬雪的严寒。在保暖衣、地暖和暖手宝都不能令我们满足的寒冬里,如果有一天你睁眼突然发下自己身处在没有现代科技“保驾护航”的古代你要怎样熬过这个独特的寒冬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古人的寒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衣
1.袍
袍在古代是御寒之服。它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一种服装,是我们的老祖宗们在古代“深衣”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袍一共有内外两层,在夹层里加入丰富的御寒填充物,于是就演变成袍。
夏商周时期只是生活服装中的一种。因其保暖性能好成了战士们严寒行军的必备服装,有点像我们今天的警察们冬天配备的军大衣,“战袍”一词来源于此。
在先秦期间,人们冬天穿袍子很有考究,外层必穿一层罩衣,此即《礼记·丧大记》中说的“袍必有表”,是说处于社会底层的不富裕的人,才将袍光着穿。自汉代开端起,袍的穿法不再像先秦是那么迁就了,女性们即便在自己的家里也可以直接外穿。但由于没有外罩不太美观但这也阻挡不了人们对它的钟爱。在这种偏爱的推动下古人们开始特地的在袍本身的领子、袖口和襟等部位美化修饰 ,袍慢慢成为一种很流行且体面美化的冬装。在往后等到魏晋期间,袍已取代古人偏爱有加的襜褕,连皇帝都爱穿。
在东汉后期袍已成天子的常服之一,唐朝开端黄色色彩的袍子即“黄袍”成为天子特用装。唐代渐渐出现了比袍短的“襦袄”,因为在其夹层中加入了棉絮故称之为“绵袄”,另一种保暖性能更好的棉袄内侧用动物毛皮做成所以叫“皮袄”。等到明清期间棉袄则成为人们度过寒冬的必备服装。
2.裘
古人最常见的冬服是裘。裘是皮衣,毛向外,所以《说文》在“表”字下说:“古者衣裘以毛为表。”贵族穿裘,在敬礼或待客时要罩上裼衣用来添加服饰的文采。
3.裤子
裤子是古代人们下半身所穿的一种重要过冬服装。你绝不会猜到,古人们在寒冬身着”开裆裤“。
商周期间开始古人们便已身着裤子了。最早期开始裤子仅有两条裤管当时人们称之为“胫衣”,其没有裤腰需用绳子或者带子系缚。因其于御寒保暖所需设计,所以没有遮羞的性能。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古人穿的裤子都是开裆的。早期的棉裤,不管老少、不分男女都是开裆,这个现象已被考古学家发现并所证明。汉代初期开始提倡身着合裆裤。为了将两者区分,古人称开裆裤为“袴”,合裆裤为“裈”。
除了以上三种,古代还有其余的配备:帽子、手套、暖耳、锦缎、斗篷,在清宫剧里能够看到一点不比如今差。
二.食
酒
酒。从古至今,在何时都是暖身又暖心,交友聚会必备。最适合在天寒地冻的古代冬天饮用,约上两三好友饮诗作乐岂不快哉!
火锅
我们现在冬天最喜爱食物之一火锅首当其冲吧!其实在古代火锅就已经存在了,古人们也是及其喜爱在寒冷的冬天围在一起吃热热的火锅。它制作方法简单,只要准备一口锅把水烧开,再把菜筹备好就行,基本上不会做饭的人也能做火锅。寒冬吃一顿热热的、辣辣的火锅,也是一件享受。
三.住
古人们早在旧石器期间就已经掌握了用火,以火烧烤蒸煮食物、用火取暖以及用火照明。到了春秋时期“燎炉”开始出现大大加快了古人在火方面的运用,它是靠烧炭取暖的。
秦朝时期在皇宫陆续出现了所谓的“壁炉”、“火墙”,皇帝有专门的壁炉度过严寒,供于浴室和平时取暖所用。壁炉和火墙排烟口都是放在室外的。火墙的做法,就是用使筒瓦相扣以成管道状,然后埋在墙内,这就是暖气的雏形。到了汉武帝时期,皇宫内建立了一座椒房殿,专门搞出来让皇帝在冬天居住。
足炉
“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暖足瓶,古人俗称“汤婆子”。“汤”,在古代汉语中指滚水;“婆子”也是戏称其陪伴人睡眠的功用。
足炉多为铜质、锡质或瓷质,小口形状多为南瓜,将水烧熟以后将其从上面的小口灌进去,盖子里培有厣子,厣子防止渗漏。将灌有热水的“汤婆子”拧好盖子,在将其放到一个大小差不多的布袋子中放置在被窝里,等到睡觉的时候便暖洋洋的。
四.行
手炉
手炉在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在宫斗剧中似乎是每个小主娘娘的过冬必备神器。其实手炉的原理和我们早期用的热水袋差不多,炉子里的是火炭或者尚有余热的灶火,炉子外则用精致美观的缝制品包裹,通常都捧在手里或放在袖中。
手炉由炉身、炉底、炉盖组成,部分带有提梁,它的盖子上有很多的小孔。内胆被外壳包裹,既能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传导,又能保存内胆的热量,把热量由内胆口沿上的镂空炉盖散发出来。古人的智慧真的是不可估量一个小小的暖手炉也做得美美的!真是既暖了手,更为自己的品味加分!
我曾天真的认为,古代没有现代的各种抗寒神器一定很冷,所以对身处古代的他们的境遇十分同情,但我了解完他们以后发现,自己真的是十分无知与可笑!我们的老祖宗们是特别聪明机智的,他们用他们智慧发明了很多度过严寒的保暖神器,我们今天各种的保暖神器也是在他们的智慧上才演变形成的。所以压根都不用担心什么好嘛,如果某天睁眼我们真的到了古代,我想我们不仅不会冻死还能度过一个温暖同时又有趣的寒冬!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