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宗威
视频丨庞珊
儿子委托母亲请人给石像涂色“穿衣还愿”,没想到惹下了大祸。其所涂之石像,为石飞河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至今有1400年历史。
新闻一出,网友心疼不已。有人怪村民搞封建迷信,糟蹋了文物。有人则斥责文保部门不作为,好歹也是千年前的石像,怎么这么轻易地让村民“毁容”了。
说实话,看到被涂色的摩崖造像,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还……挺萌。当然,这是不对的,毕竟是文物嘛。
相关视频照片引发舆论关注后,当地已经对现场增加了保护,并依法开展调查。至于大家关心的文物修复,四川省文物局和文物考古研究院都介入了,说是正在现场勘查,研究制定合适的保护修复方案。
根据此前媒体采访的专业人士,摩崖造像恢复原貌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但修复过程会对文物材质有一定影响,而且会丢失一部分文物的历史信息。
那么,这三位涉嫌破坏文物的村民,可能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根据《文物保护法》相关条例,一旦被认定为破坏文物,重则判刑、轻则罚款警告。具体到涂色事件中, 若要追责,将面临两个争议点——
一是当地村民自认涂色是在做好事,也是保护文物,主观上并没有恶意。
据报道,受雇佣的工匠岳某某介绍,当时还愿的老人给了1600元的工钱,“她以为是废弃的造像,想做善事,就让我补一补并涂上颜色。”岳某某回忆,多个造像有缺损,他用石膏修补后,用两天时间刷颜料,外面上了漆,得知是文物很后悔。
按理说,文物旁边应该要有警示牌和相关提醒,若没有,老人误会是废弃造像,也不奇怪。四川一带的一些村民,对佛像造像进行重绘修补,是一种自发的传统,至少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了。
二是石飞河摩崖造像的文物等级还未认定。因为文物等级不同,它的保护力度不同,追责严重程度也不同。
看到文物被“披上彩色外衣”,人们哭笑不得,但不知者不罪,若要动真格地追责好心办坏事的村民,终究有些不忍心。更多人将矛头指向当地文保部门,认为他们明知摩崖造像的学术价值,却只是搭个棚子、装个摄像头,这样怎能保护好文物?
讲真,当地文保部门也挺冤的。
根据2020年国家文物局的专项调查,四川和重庆两地的石窟造像文物,接近全国一半的数量,多诞生于南北朝至隋唐年间。而且分布很不均匀,不断有新的文物出现,石飞河摩崖造像就是2021年才被发现的。
数量太多,意味着保护难度的升级。若是每发现一个石窟造像,都要盖个楼保护起来,派人专职值守看管的话,那成本可太高了。而且这些古巴蜀一带的石窟造像,大多藏匿于深山老林,交通很不方便,也增加了保护难度。
新周刊曾刊发过一篇叫《给佛祖打工》的文章,讲的就是四川重庆一些地方,由于发现的石窟造像太多了,又抽不出专业人员来保护,于是委任当地村民为文保员,一个月发个1000来块钱,让他们在文物旁边搭棚子生活,一边干农活一边看守文物。
若用现代文物保护思维来看,这有点太原始了。这些村民未必真懂文物价值以及怎么保护文物,要做到24小时值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这就是当下四川重庆一带,对石窟造像类文物保护的困境。有人专职看管,至少能起到一定的保护和震慑效果。如果石飞河摩崖造像有专人看守,或许就不会发生涂色事件了。
事实上,更大的困境还在未来:这些当文保员的,多是年老体弱的留守村民,当他们老去,谁来接替他们的工作呢?
也许,让更多人认识到石窟造像的价值,普及相关知识,平日里自发进行正确的保护,才是文物保护的当务之急。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