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呼吸道疾病的患儿数量明显增加,其中,肺炎支原体肺炎(又称“支原体肺炎”)患儿增多,尤其是在部分南方地区较为明显。“支原体肺炎”成为家长圈中的高频词,不少家长通过社交媒体求助称,孩子反复发烧,肺部影像甚至出现“白肺”的情况。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是目前发现的最小原核致病微生物。用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电镜下才能发现。肺炎支原体直径为2-5μm,可通过呼吸道传播,易在人群密集、密闭、通风不良的环境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尤其在学龄儿童群体中具有一定的传播性。潜伏期1-3周。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多见,南方地区则是夏秋季节高发。支原体肺炎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约3至7年会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
肺炎支原体肺炎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40%,今年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确实比往年高了20%-30%,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跟新冠感染后人体免疫以及气道内环境受到一定影响有关;2.过去三年,大家习惯佩戴口罩,减少了很多呼吸道疾病传播,但也导致人体获得免疫力下降。
肺炎支原体感染会有哪些临床表现?
肺炎支原体可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也可以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支原体肺炎咳嗽的特点是比较剧烈,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早期往往是呈阵发性的干咳,后期可能会有痰,痰的颜色一般是白黏的,个别的有黄痰。
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肺部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音降低和干、湿性啰音。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多发生于病程1周左右,伴有肺内和肺外并发症,若出现塑形性支气管炎、中等-大量胸腔积液、大面积肺实变和坏死、肺栓塞等时,患儿可出现气促或呼吸困难;发生肺栓塞的患儿还可出现胸痛和咯血;发生肺外并发症时可出现相应脏器损伤的临床表现。
肺外并发症可发生于皮肤粘膜、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等,出现相应各系统受损的表现。
支原体感染后出现哪些情况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就诊?
◆ 孩子出现感染症状,且持续3天以上不能缓解;
◆ 出现阵发性、成串的咳嗽:早期干咳,后期有痰且较剧烈,甚至影响吃饭和睡眠;
◆ 喘息或是呼吸困难,呼吸时锁骨上出现了凹陷症状;
◆ 明显呼吸增快:一分钟内,2个月以内的孩子呼吸超过60次,2个月至2岁的孩子呼吸超过50次,1至5岁的孩子呼吸超过40次,需引起家长警惕。
支原体肺炎是否会引发“白肺”?
肺炎支原体肺炎导致的白肺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对于多数人而言,支原体肺炎仍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极少数孩子感染支原体肺炎后,肺部影像出现了“白肺”情况,支原体肺炎导致的“白肺”与新冠、流感等病毒引发的“白肺”有所区别,支原体肺炎引发的“白肺”主要是由于支原体引起的黏液栓堵塞了支气管,气体不能到肺泡,肺没有气注入,在医学临床表现上叫“肺不张”;新冠引发的“白肺”叫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肺的一些水渗出。
支原体肺炎能治好吗?
2023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旨在进一步提高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规范化水平。医生们经过学习对支原体肺炎已有一定经验,家长们无需过度恐慌。轻症不需住院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检测血常规和炎症指标等。治疗重点是早期识别和治疗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和暴发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最佳治疗窗口期为发热后5-10天以内,病程14天以后仍持续发热,病情无好转者,常遗留后遗症。治疗关键是对症下药,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无效,需要对症服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是有一些重症的孩子对这些药会有耐药,尤其是8岁以上的孩子,医生可能会用到四环素类的抗生素,更严重一些的孩子会用一些喹诺酮类的药物,比如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支原体肺炎?
◆ 注意室内通风;
◆ 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须去时戴好口罩;
◆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
◆ 做好手卫生,经常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
◆ 学校、幼儿园等场所要注意通风消毒,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