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甩手,一回眸,多了刚毅少了“油”。夸张用力的甩手动作、魔性的萨克斯音乐,再配上酷似张翰的发型与笑脸……注意,这不是明星张翰在工厂兼职,而是近日在社交网络平台因打螺丝爆火的草根网红“佛山电翰”。
直播间里,他和工厂的小伙伴一边打螺丝一边直播,整齐划一的动作、精心设计的发型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其视频快速传播开来并引发各行各业网友们的争相模仿。大学生版、食堂版、空姐版、交警版、中医版……各地“分翰”纷纷申请出战。这个简单却富有魅力的表演形式,在抖音上创造了高达2.7亿次的点击量,成为了全网最火热的挑战。
“佛山电翰”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让人不禁思考——为何如此简单的动作能够引发如此大规模的模仿热潮?互联网的力量何以让一个普通人一夜之间爆红?今天播播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佛山电翰”走红背后的新传知识点~
迷因(meme)是理解个体模仿行为的重要概念,由英国进化生物学专家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
所谓“迷因传播”,是指由于模仿而导致的大规模传播行为。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基本单位,迷因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姿势、仪式或其他可模仿的现象在个体心智之间传播,这种传播能够直接塑造和生成社会群体的某种关键行为或思维方式。
根据迷因理论,道金斯认为,信息是通过不断复制而得以传递的,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单位是复制子(replicator)。基因是进化过程中进行不断自我复制的复制子,主要借助遗传等生物行为进行传递;在此过程中,基因重组与突变可能导致新的生物变异。
与之相似,迷因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复制能力的复制子。迷因主要依靠内容和形式的自我复制与传播进行繁衍,并在此过程中发生不可预知的文化变异。从概念上来说,迷因是通过复制、变异而传播的基本文化单位,任何文化活动都可能成为迷因。
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基于互联网而得以迅速、广泛传播的数字、文字、图片、视频等微型内容,都可被归入互联网迷因(Internet meme)的范畴。或者说,互联网迷因的原材料可以是网络上的任何信息,再藉由创作者的生产与用户的混仿(pastiche)、再创作和传播,互联网迷因可以迅速产生诸多衍生物。因而,希夫曼(L.Shifman)将互联网迷因视为“由互联网用户传播,模仿和转变的流行文化单元,也是由互联网用户创造、共享的文化体验”。
显然,佛山电翰“甩手舞”的流行状况,也符合迷因理论基本的传播过程。
一方面,相同话语的复制传播是迷因传播的首要路径,即不改变原来话语形态的复制及传播。佛山电翰最初因侧脸与张翰相似度较高引起网友注意,被戏称“菀菀类翰”。视频中,他的发型经过精心设计,与张翰标志性的发型完全一致,甚至在表情和神态上与张翰也极为相似。同时,直播中甩手动作简单易学,而且极具个性,符合大众的审美口味,加上动感魔性的BGM,让人一听到旋律就能想到“电翰”的动作。
因此,一开始网友们模仿“佛山电翰”打螺丝的妆造、动作和表情,并使用相同的bgm,构成了对“佛山电翰”这一热梗的简单复制。而用户自主创作的抖音实际上成为提供“佛山电翰”迷因不断分裂复制条件的平台。
另一方面,每个用户对“刷手舞”这一夸张动作都有着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产生出多种含义、多种解读。从佛山电翰衍生出“干饭翰”“学习翰”“消防翰”“牙医翰”等等。用户积极参与对“佛山电翰甩手舞”的话语复制,使自己也变成了道金斯所说的复制子,这是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文化复制。
正如前文所述,抖音短视频的走红,在很大程度上是迷因理论发挥作用。常江老师曾撰文指出,抖音热点的形成,就是迷因理论所强调的“建立在模仿行为之上的社会交往”模式的实践。在抖音热点的传播过程中,不同的个体采用同样的音乐、舞蹈或特效,有助于个体进入共同话语体系,理解其他个体行为背后的情绪与意义。
抖音上利用网络热梗、热门bgm等进行模仿传播的案例数不胜数,例如此前较火的王蓉妈妈做饭、潘周聃甩头、“我是云南的”等短视频,也曾掀起一股不小的模仿风潮。但和以往模仿热潮不同,不少网友留言表示喜爱“佛山电翰”的原因是“爱看他在普通的岗位上挥洒汗水、神采飞扬的样子”。
娴熟地装配收线,一遍遍甩手,工服时常会被汗水浸湿。如果说“佛山电翰”偶然“走红”是因为“撞脸”明星,但他在直播里展现出的普通劳动者的自信与风采,或许才是其真实“吸粉”的原因。这不禁让人联想想到因撞脸周杰伦而走红的“周饼伦”,不涨价、不摆架子,走红后第一件事是去学做新式的煎饼回馈顾客,赢得了许多网友乃至“正主粉丝”的好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化程度提高,尽管直播已经成为了在新媒体环境背景下全民参与的、拥有互动链接的活动仪式,但一直以来,精英群体其实是直播行业背后的主获利者。相较于头部带货主播、明星、网红而言,草根群体缺乏数字化空间内的媒体生存技能和资本支持,其直播生存空间呈现出窄化趋势。
在素人直播间,主播个人的身体展示成为最主要的传播符号。在这里“身体”是一种特殊的表现符号,它包含主播的表情、神态、颜貌、妆容、服装和动作、语言、才艺,通过直播视频的方式得以即时、精准地传播出去。
“佛山电翰”在直播中,绝大部分的时间是他借助自己的身体进行肢体动作或眼神表情的表达来与粉丝进行互动,他与同伴熟练的操作甩手和挥洒汗水、神采飞扬的状态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直播间的粉丝在他们的“表演”下能即时理解“打工人”的经历并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了粉丝与主播之间的共情达成。
直播间内,粉丝们以数字化的形式实现了身体的在场,其数字身体成为直播间这一情感车间的生产主体,他们通过刷虚拟礼物、点赞评论彰显着在场感与共情力;直播间外,网友们的模仿与二次传播再次拓展了这种共情场域,粉丝群体从视频模仿中凝结出更为强大的共在感乃至认同感,看似流动、松散的粉丝个体甘愿成为了情感工厂里的辛勤员工。
事实上,在流量热点转瞬即逝的互联网时代,单纯模仿明星的脸,终会变得无趣、单调。“佛山电翰”“周饼伦”等草根博主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现普通劳动者的工作日常、呈现真实打工人的状态,才是引起大众共情、广受网友喜爱的重要原因。
正如有网友在“佛山电翰”的视频下留言道:“看着他日复一日汗流浃背地工作、自我打气的样子,好像我也可以获得快乐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感觉非常有意义。”
“佛山电翰”从引发关注到走红引发“人传人”现象这一过程,反映了“梗”文化背后的青年群体基于共同的兴趣、诉求、价值取向等所建构出来的“语言游戏”,以及通过这一行为呈现出来的文化景观,本质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呈现出情感化、社交化和复杂性的特征。
在“造梗时代”,“梗”作为网络地带的流行语,承担着舆论浓厚的探究意味,是当代网络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产物,已然融入现实生活。“梗”语言并非不可接受,某种程度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释放情绪压力,增添生活趣味。
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强调了文本的独立存在,他认为,读者可以通过自我意识对文本进行解读与再造,在意义的消费中重新进行意义生产。在网络社会中,意义挪用及改写的权力下放到每一位网民,其标志性的举动便是造“梗”、玩“梗”。
亨利·詹金斯在《文本盗猎者》中援引法国学者德赛都的“盗猎者”与“游牧民”概念,提出一种文化参与方式,即受传者将内容根据自身的理解和解读视角进行截取再组合,文本的观看者在消费内容的同时也能够进行二次创作。这种观看策略增加了受传者自身对叙事的控制,并适应群体对源文本内容创造的需求。
这也暗合着约翰·费斯克提出的生产式快感,费斯克认为,获得快感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原初文本的语境及意义辨识的快感,在新的语境中,对原初文本进行再生产的快感;对原初文本与日常生活相关联所产生出意象的快感。网友们在文本的盗猎式生产与传播中,将本不重合的内容进行组合制造出未曾设想的戏剧冲突,满足了他们的想象。
梗可能产生、传播和使用于任何一个领域,围绕梗所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现象,塑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密切关联但又保持距离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主要由狂欢情绪所主导。梗的狂欢化特征又可以分为戏谑和宣泄两方面:
一方面,青年网民热衷于用戏谑化的造梗和用梗来释放社会情绪,寻找到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另一方面,面对社会上呈现出的某种共鸣的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网民们也倾向于用梗来表达赞同(例如“种花家”)或宣泄愤怒(例如“一爽”“花西子币”)。
从这一意义上我们来理解网友们对“佛山电翰”视频的观看和模仿,一方面是为个人提供宣泄情绪的窗口,另一方面,通过塑造了集体情绪来寻求情感认同。在这场模仿与二次传播中,佛山电翰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热梗,娱乐化的集体情绪裹挟着新的网民加入互联网狂欢中,网民成为新的社交议题的参与者和网络文化的表达者,这也满足了网民们的网络社交需求。
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将大众带入高度数字化的虚拟社会,个体以数字化形式活跃在虚拟空间。数据成为一种重要资源,众多人体数据汇聚而成的流量,成为草根实现阶层跨越的核心社会资本。草根通过网络流量资源的聚集、储存、利用,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现象和案例屡见不鲜。
靠着一张明星脸爆火的人不少,但并非谁都能接好这“泼天的富贵”。扮成紫薇的“小林心如”,靠着观众们的打赏和礼物来“治眼睛”;模仿鹿晗的凌达乐,谈到自己直播带货的收入直言“换你你也飘”。
一夜爆红,导致部分网友对“佛山电翰”甩手舞动作表示不理解,认为它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也有人质疑,“佛山电翰”只是一个模仿明星的网红,他发的第一条短视频就是模仿张翰在电视剧中的一个梗,这为他建立了流量基础。还有人质疑他的工作态度,认为他过于注重表演和博取观众欢心,而忽视了工作效率和质量。面对争议和喧嚣,“佛山电翰”作出了回应: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喜欢,我觉得任何工作都值得被尊重和肯定。希望大家能在我这里获得快乐开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我们是厂里的兼职,车间是比较自由的,平时手里拧的是椅子升降器的底盘,是正常出货的,直播是允许的,不会影响实际工作。”
在突破百万粉丝的档口,“佛山电翰”选择了停播,回归“沉淀”与“学习”,但在流量与热度的诱惑之下,他是否坚持保持本真与初心,还需时间的检验。
最后,你对“佛山电翰走红”如何看待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岳璐,蔡骐.游弋于嵌入与脱嵌间:视频直播粉丝的情感劳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3):124-136.
张宁,苏幼真.网络直播间:新部落的建构及其亚文化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0):128-132.
宗雅宁.草根直播浪潮下行业发展的“危生态”及反思[J].新闻论坛,2021,35(05):89-91.
徐娜娜.流量时代“梗”的多维呈现及引导策略[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1):66-75.
吕鹏,李蒙迪.从“草根”到“网红”:势差理论视角下社会流动现象审视[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3):137-146.
南方网:“佛山电翰”撞脸明星走红,守住初心才能“不变味儿”
上观新闻:交汇点评|“佛山电翰”撞脸走红 不丢本真最是难得
九派新闻:佛山电翰引发“人传人”现象,专家分析:解压,也塑造集体情绪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