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蟹卡背后:谁泄露收货人地址 居然就查不出谁寄的快递吗?

金秋时节,大闸蟹新鲜上市,骗子也闻风出动了。近期,全国多地都有人收到了号称是“免费赠送”的蟹券快递。但演员孙艺洲特地在社交平台发文提醒,这其实是诈骗。那么,这背后究竟有什么猫腻?

真假蟹卡背后:谁泄露收货人地址 居然就查不出谁寄的快递吗?

上海市民高女士近日收到了一张免费的大闸蟹提货券,上面标注有螃蟹数量和“全国通用,产地直发”的字样,不仅有提货卡号密码,还在显眼位置印有二维码,并标注“微信扫描二维码,激活/提货/客服/物流查询”。尽管看上去比较正规,周女士还是心存怀疑,询问了辖区民警。民警随即上门了解情况,并按照包裹上的寄件人信息,拨打了对方的手机号码。结果,听筒里传来的语音提示:“您拨打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接着,民警扫码了蟹券上的二维码,页面跳转至“在线客服”,对方要求提供手机号码等信息,填写后又被要求扫码加入某投资公司微信群。

无独有偶,北京、天津、广东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案例。多地警方在调查后通报,蟹卡系刷单骗局,引导受害人进群后实施刷单诈骗。市民朋友们如果收到来路不明的快递,要坚持验证快递员身份和包裹内物品。切勿扫描对方提供的二维码,如有疑问,可通过平台官方途径进行核实,或直接报警求助。也不要点开陌生链接,填写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号等个人信息。

值得追问的是,这些涉嫌诈骗的蟹卡究竟是谁寄的?他们又是如何拿到收货人的快递信息的?

记者翻阅网友晒出的快递信息发现,寄送蟹卡的快递公司包括申通、韵达、极兔等。其中,有多位网友收到的蟹卡快递来自浙江义乌,寄件人疑似为同一个。也有网友收到的快递中,蟹卡的寄出地地址、寄件人地址和寄件人手机号归属地,分别属于不同城市,看上去似乎互不关联。那么,快递公司在接单承运时,是否会对蟹卡采取特别的登记或防范措施呢?对此,记者联系了多家快递公司,截至目前,暂未收到回应。不过,根据快递的相关法律法规,除有关部门依照法律对快件进行检查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私自开拆、非法检查他人快件。

事实上,蟹卡骗局并不是新鲜事。近年来,不少网友都曾收到陌生人寄来的手机支架、纸巾、雨伞等物品,上面印有二维码,扫描后同样会掉入刷单、投资理财、杀猪盘、下载APP等陷阱。今年7月,江苏一女子就收到了陌生人寄给她的刮刮乐,成功兑奖后,按照所谓的客服人员的要求进行刷单,前前后后投入2万多元,发现无法返现才知道被骗。无独有偶,今年8月,家住上海市静安区的杨阿婆也收到了一个手机支架和一张刮刮乐,刮刮乐上写着“中大奖”的诱人信息。杨阿婆不但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还险些被骗子卷走了五万元积蓄。

这些形形色色的骗局,究其本质,都属于快递诈骗的“变种”。

记者调查发现,这种骗局有着固有的套路,主要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是用快递将免费的礼物送到受害人家中,吸引受害人扫码、加群。然后在群内发布任务,诱导受害人参与并迅速返佣金。当受害人尝到甜头之后,再安排“托”,用更高的佣金诱导受害人下载虚假APP或者点击陌生网址,从而骗取受害人的转账汇款。最后再以“任务未完成”为借口,拒绝支付本金和佣金,完成诈骗。

梳理这个过程可以发现,最关键的环节在于,骗子精准锁定了受害人的姓名、电话、地址等信息,实现了精准推送。而这些指向性非常明确的个人信息,其实都是从黑市买来的。事实上,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买卖,已形成了固定的黑灰产业链。

记者在一个黑灰产平台搜索发现,发布“专收当天网购实时快递”“寻求稳定中介源头合作”“大量收精品快递面单”等信息的买家不少。他们承担了连接骗子与信息泄露方“中间商”的角色,并建立起自己的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手里数据的转卖、倒卖进行牟利。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信息泄露的渠道多种多样,从电商平台到快递公司,都有可能。有时公司本身并无泄露信息的主观意愿,但当遭遇“内鬼作案”或者黑客攻击,用户数据往往就会泄露。这些信息的单价从几角钱到几元钱不等,整个产业的市场规模高达1100亿,从业者超过200万。

那么,从法律角度来看,对于这个庞大的利益链条,该如何斩断?又该如何防止这个黑灰产被骗子进一步利用来制造骗局?市民朋友们该如何防范才能不掉进圈套?

律师岳雪飞认为,这类骗局的诈骗通常都是团伙作案,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会研判社会上的流行趋势,再设计出相应的诈骗方案。其关键因素往往有两个,一是快递,二是网络。通过黑灰产业链购买真实的收货人姓名、地址和手机号等信息,可以帮助犯罪分子锁定诈骗对象,提高诈骗活动的效率。利用网络而不是线下方式实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犯罪痕迹要追查起来存在一定难度。除了警方日常的监督检查活动之外,主要依赖于受害人的举报或投诉来提供线索。如果受害人警惕性不够高,很容易掉进犯罪分子设好的圈套。

岳雪飞表示,破获此类案件的关键,首先就在于斩断个人信息倒卖链条,从根源上让犯罪分子无从下手。要同时对信息的出售方和购买方进行严厉打击,让倒卖者不但无利可图,还要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其次,公民个人也要加强保护意识,不主动泄露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账号、住址等重要个人信息。同时也不要有侥幸心理,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就放松警惕。尤其是在点击链接和下载APP时,务必要先确认是否安全合法。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

(0)
上一篇 2023年10月10日 06:31
下一篇 2023年10月10日 06:33

热点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