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2011年初,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民政局内,一位来自棠下镇大井头村的老人带来了一张欠条。这张欠条的出现不仅震惊了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更震惊了全国。

欠条上的主要内容是:

今借到大井头村鸿文三姐白米共38石70斤,大洋五千元,金条八支,每支一两。待胜利后由当地县政府偿还……此据在偿还之日终结。

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三中队

民国33年12月29号

民国33年也就是1944年,距离2011年已经长达67年之久。若是按照利息连本带利返还,当地政府则需支付三万多亿人民币。

带来这张字据的老人叫做梁诗伟,是大井头村的一位低保老人。不久之前,蓬江区民政局刚刚处理完梁诗伟的第一张借条,没想到短短几日他又带来了这张天价借条。

借条中的鸿文三姐是谁,这两张借条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梁诗伟又是如何得到借条的?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这一切还要从他的父亲梁鸿文说起。

记忆中的第一张借条

梁诗伟的父亲叫做梁鸿文,一直以乞讨为生,直到十几岁时被卖到了美国,这才结束乞讨生涯。或许是运气好的缘故,梁鸿文竟然意外的成为一名富商。

不过到底是思乡心切,晚年的梁鸿文想要落叶归根的心情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带着在美国多年的积蓄回到国内,落户在大井头村。

梁鸿文用手里的钱置办了一栋大宅子,又添置了许多土地,一跃成为大井头村的大财主,先后娶进六房老婆。上面提到的鸿文三姐,就是梁鸿文的三姨太。

梁鸿文前两个老婆去世早,所以鸿文三姐虽然名义上是三姨太,实际已经成为了家里的女主人。

更重要的是,鸿文三姐有管理方面的才能,将梁鸿文的资产打理得井井有条,这点村里人都有目共睹。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梁鸿文80岁那年,梁诗伟出生了,生母为鸿文六姐(梁鸿文六姨太)。没过几天,鸿文三姐就按照习俗将梁诗伟抱到自己身边抚养。

所以不论从名义上还是感情上,鸿文三姐都是梁诗伟的妈妈。

在梁诗伟三岁那年,父亲梁鸿文去世了,鸿文三姐成为梁家的掌舵人,管理着一个庞大的家族。

当时的大井头村并不太平,鸿文三姐要面对的不仅是家族资产的纠纷,还有日本人的骚扰。好在这里也是抗日游击队的重点活动区域,日寇有所顾忌,不敢太猖狂。

梁诗伟二哥有一个女儿叫做梁月娇,是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三中队的一员。梁诗伟记忆中的第一张借条,就与梁月娇有关。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1944年10月13日晚,梁诗伟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大声问了一句:“谁呀,这么晚有事吗?”

“开门,是我,梁月娇。”

听到熟悉的声音,梁诗伟赶紧跑去开门,看到多日不见的梁月娇,他开心地问道:“你回来了?”

梁月娇似乎心不在焉,敷衍回答了一声就向里走去,与之同行的还有几个不认识的男子。其中有一个矮矮胖胖的男人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梁诗伟虽然只有6岁,但也知道梁月娇是游击队的成员,和她同行的一定是她的战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梁诗伟赶紧把门锁好。

刚回到屋内,梁诗伟就听梁月娇说:“妈妈,我们已经两天没吃饭了。”

听到这句话,鸿文三姐赶忙吩咐下人准备饭菜。这几人风卷残云吃完饭后,并没有立即去休息,反而互相看了看,似乎有话要说。

鸿文三姐察觉到几人的异样,开口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我能帮上什么忙吗?”

“妈妈,我们吃饱了,可队里的同志还饿着肚子呢。”

“咱们家今天打了一些新米,你们带回去吧。”说着鸿文三姐就带着梁月娇等人去拿粮食。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不能就这么拿走了,称一下多少斤,咱们得立个字据。”

“对对对,不能白拿群众的粮食。”

这时队伍里那个较矮的男人走了出来,对鸿文三姐说:“有没有纸,我给您写个借条,等抗战胜利后将粮食还给您。”

“我有,我有!”梁诗伟跑回房间将自己的本子拿来,撕下一张,递了过去。

个子矮的男人接过纸,提笔写道:

今借到大井头村鸿文三姐白米60斤,待胜利后由当地政府按每年一倍偿还,以此类推。

立据人: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三中队李兆培

民国33年10月13日

在梁诗伟的记忆中,游击队经常来到家中带走一些物资。

只不过当时的梁诗伟年纪太小,并不知道他们是否打了借条,单单对梁月娇这次借粮记忆犹新。因为他不仅目睹了全程,就连写字据的纸都是他提供的。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后来鸿文三姐去世,梁诗伟家道中落,无法立足于大井头村,只能外出谋生,许多年都没有回到老家。鸿文三姐没交代借条的事情,梁诗伟也就将这段记忆掩埋起来。

转眼时间来到2009年,梁诗伟与一位爱好历史的朋友聊天,谈到民国时突然想起借条的事情。

“小时候游击队到我家借粮,还用我的课本写下一张借条,现在应该还在我家祖宅中。”

“那可太有纪念意义了,咱俩快回去找找!”

说着二人一同动身前往大井头村。

或许梁诗伟也没有想到,这一张60斤白米的字据,竟能引出三万多亿的债务问题。

意外发现第二张借条

到了大井头村梁家祖宅,梁诗伟凭借着记忆搜寻每个房间,可惜一无所获。正在犯愁之时,梁诗伟看到头顶的阁楼陷入沉思。

借给游击队粮食的行为在当时来讲十分危险,一旦被日本人抓到可是要掉脑袋的。这样一来借条的存放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放在一个别人找不到,或者意想不到的位置。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阁楼曾经是安放祖宗牌位的地方,这里一般不会有人搜查,整个房子里也只有这片区域没有寻找过,借条会不会被鸿文三姐藏在这里呢?

梁诗伟顺着梯子爬到阁楼上,果然发现了隐藏在牌位之中的借条。

如何处置这张借条?二人陷入迷茫之中。

按说这是游击队曾经亲自立下的字据,还有梁诗伟这个证人在场,国家一定不会赖账。但按照字据中的计算方法,延后一年翻一倍的话,从1944年到此时已经65个年头。

也就是说按照曾经的约定,政府需要将这65年的利息都算进去,一年翻一倍,此时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全世界能不能有这么多粮食都是个未知数。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可若是放弃这个借条又未免有点可惜。在那个粮食就是生命的年代,60斤白米的价格可不是个小数目,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借出去的粮食,无论如何都应该要回来。

“借据上不是说由当地政府偿还吗,不如上报给政府,看看政府的态度,况且不一定非要连本带利的要回来呀,有一些赔偿就行了。”

想到这里,梁诗伟带着字据来到市政府。

市政府的工作人员见到这张字据后不敢怠慢,立刻上报给领导,同时派人对借条的真实性进行检验。

其实当年百姓借给革命队伍粮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尤其是在一些革命老区。建国后不久,国家统一对这些借条进行了偿还,只不过梁诗伟等人错过了这次机会。

待检验出字据的真实性后,市政府立即同意对当年借出粮食的鸿文三姐进行奖励。考虑到鸿文三姐已经去世,她的奖励可以交给梁诗伟代领。至于怎么奖励,当地政府将此事交由蓬江区民政局操办。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按照字据中的偿还方式不现实,全国都没有那么多粮食,只能换成现金奖励。鉴于梁诗伟是低保家庭,生活并不富裕,民政局提议一次性补偿老人两万元现金,并适当解决梁诗伟其他方面的困难。

唯一的要求就是,两万元奖励发放后,梁诗伟不能再以这张借条的名义继续申请赔偿、奖励。

对于这个结果,梁诗伟感到十分满意,而且他已经计划好了,这些钱一到手就先给老宅翻修一下。毕竟这里承载着儿时的记忆,他不忍心房屋四处漏水。

再次回到老宅时,梁诗伟已经领到两万元现金,此次回来就是检查房屋情况,着手开始翻新。

在检查到一个仓房的房顶时,梁诗伟随手掀起一块砖,发现砖下面竟然帮着一个盒子。这个盒子已经被风雨腐蚀的变了模样,但可以确定它是上个世纪的款式。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梁诗伟小心翼翼将盒子拿到房间里,轻轻地打开它,拿出里面的羊皮钱包。羊皮钱包中藏着一张纸,上面的字清晰可见,又是一张借条。

这张借条是梁诗伟在老宅发现的第二张借条,也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张。

38石70斤米,全都换算过来是3870斤,再加上五千大洋和8两金条,这上面涉及的金额远比之前的60斤白米要多得多。

在当时那个年代,这些物资的价值已经超过五百多万,更何况经过60多年的物价变化呢?这张欠条的金额达到了三万多亿。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相比于上一张欠条,梁诗伟更希望得到这张欠条的奖励,不是因为巨额的财产,而是因为这张借条后面有一句话:建议将鸿文三姐以革命家庭看待,其后代须保护及照顾。

这句话是写下这张字据的游击队员所加,不仅是对鸿文三姐的感激,更是对她支持革命的认可和肯定。

一旦这张借条被认可,对梁诗伟来说不仅仅意味着组织上的改变,更是对鸿文三姐革命精神的奖励。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由于之前的两万元奖励是蓬江区民政局所发,这次梁诗伟轻车熟路地来到民政局,希望能够兑现第二张字据。

可对于这张天价借条,谁也没办法给出明确的解决办法。

天价借条的真伪

对于这个天价欠条,工作人员充满了疑问,当务之急,就是要验证出这张借条的真实性。

简单来说,游击队借走的是金钱和粮食。金钱好说,可以随身携带出去。可三千多斤粮食是怎么运送出去的,难道没有被敌人发现吗?

对于这个疑问,梁诗伟的回答是:“不是一次运出去的,是多次累计下来的数量。”

梁诗伟记忆中,游击队去过家里好多次,很多次都是拿着粮食回去的,如此说来这三千多斤是累计的数量倒也符合情理。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尤其是借条中有一个“共”字,极有可能不是一次性借出三千多斤。

但梁诗伟当时年纪太小,或许会有些记忆偏差也说不准。为了确保这张借条的真实性,工作人员找到鸿文三姐的女儿梁贤孝,希望她能回忆起关于这张借条的相关事宜。

“您能记起母亲当时借出去什么东西吗?”

“我记得有八根金条,还有五千大洋。”

梁贤孝比梁诗伟要大上几岁,对这张欠条印象比较深,这些数目正好与欠条上的记载相对应。

到目前为止,这张欠条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可信度了。若是能找到梁家以外的证人,就能百分之百敲定这张借条的真伪。

随后工作人员将两张借条放到一起进行比对,发现里面都出现了“抗日游击队三中队”这支队伍。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既然第一张欠条是中队长李兆培亲自立下的,不如就从李兆培为突破口,去找他的后人了解情况,看看能不能得到最终线索。

来到罗江村后,工作人员找到李兆培的住所,在门外敲了许久都没人开门。

“你们来找谁?”

正在工作人员打算继续敲门时,身后传来一句询问。

“李兆培家住这吗?”

“李兆培解放后就搬走了,一直没有回来。”

听到这句话,大家都不禁有些难受。转念又一想:来都来了,要不从周边打探一下吧,或许有惊喜。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询问欠条的事情,结果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太清楚,这些事情也没跟我们说过。”

看来李兆培这条线索是断了,只能从三中队里其他人入手。工作人员第一个想到中队的指导员廖健,可惜廖健已不在人世。

好在他的妻子简惠仙身体十分硬朗,而且她不仅是大井头村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地下工作者。对于同村的鸿文三姐,或许简惠仙也有了解。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您知道第三中队找鸿文三姐借粮的事情吗?”

听了工作人员的询问,简惠仙稍稍思索后笑着说:“我知道,游击队总找她借钱、借物资,只要她有的都会支援出来。”

“梁家有个孩子叫做梁月娇,是第三中队的,一直参加革命。”

听到简惠仙的回答,工作人员知道这张欠条基本上就是真的了,不过还是继续问道:“这么多物资,鸿文三姐拿得出来吗?”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其他人关心的问题,在1944年轻松拿出价值五百多万的物资,整个家庭却不受影响,梁家到底多有钱?

“当然能拿出来,她家是当地最有钱的。”

听到这里,大家明白了梁诗伟家在当地是首富,再一联想到梁鸿文是美国回来的有钱人,能有如此底蕴也就理所当然了。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其实调查到这个程度,不论是民政局还是网友,都可以确定这张天价欠条的真实性。

只不过有一个巨大疑团笼罩在大家心头:欠条上说的是胜利后由当地政府偿还,为什么鸿文三姐没有及时找到政府呢?而且国家曾经统一处理过这些欠条,那个时候梁家人在哪里?

其实不是梁家人疏忽,而是鸿文三姐意外而死,家中多年的积累也毁于一旦。这些欠条才被藏在老宅里,渐渐被人遗忘。

自此之后,梁诗伟远走他乡,从富家少爷变成普通工人。若不是和朋友聊天,或许这两张欠条就永远都无法重见天日了。

梁诗伟坚决要民政局解决这第二张天价欠条,为的不仅仅是那些身外之物,更重要的是想让鸿文三姐的曾经的付出得到肯定。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这不仅仅是梁诗伟的心愿,同时也是梁贤孝(鸿文三姐亲生女儿)的心愿。她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离开人世,特意写了一封委托书,将这件事交由儿子林炳铨代办。

面对电视台的采访时,林炳铨诚恳地说:“我们并不是想要网上说的那么多钱,给我们那么多钱也花不完。我们想要适当的补偿,最重要的是为家人正名。”

按理说林炳铨的要求并不过分,可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难以实现的天价欠条

第二张欠条并不像第一张那么简单。首先第一张欠条数量不大,民政局有足够的权限处理,双方都能够达到满意的程度。

可第二张欠条却超出了大家的预料,并不是民政局推脱不作为,而是真的没有什么解决办法。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若是按照欠条的规定,最后需要偿还梁诗伟三万多亿。这个数字已经比当时一些省份的GDP还要高,即便是民政局想如实返还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力。

这时有人就会说:“林炳铨不是说适当补偿就可以吗?为什么还要拖这么久呢?”

林炳铨确实说过不用偿还三万多亿,不过“适当”这两个字也并不好把握。按照当时的物价来算,鸿文三姐捐赠的物资价值五百多万。

这么多年过去了,物价、购买力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的五百多万换算到现在,同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如果只是象征性的补偿,势必会引起不满,毕竟梁家曾经全心全意地支持革命,最后却连本金都没有得到。占百姓便宜不是政府的作风,梁诗伟等人也未必会同意这个方案。

可若是按照原价赔偿,这么大一笔钱从哪里出?蓬江区民政局有没有这么多钱?支出这么大一笔钱是否会影响城市建设和百姓生活?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难题,不容得我们不考虑,而且国家对于建国前的欠款如何处置并没有明确规章制度,民政局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先例,这也是赔偿一事一直没有完美解决的原因。

不止是梁诗伟等人着急,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也在纠结。

就在双方都无计可施之时,有人提出一个建议:既然不知道怎么处理,那就走司法程序呗,将这个难题交给法官,法官怎么判民政局就怎么执行。

这个想法听起来不错,实际上根本不可行,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太长了。

按照我国的民法,这种债权类纠纷的最长期限是20年,很显然这张借条已经超出期限,从法律上就已经不受到保护。

也就是说这张天价欠条没法通过强制手段维权,民政局也同样没有解决办法。照这个形式发展下去,这件事很可能无疾而终。

这时有人想到了曾经国家偿还过的那批欠条。

或许很少有人能比鸿文三姐的数量大,可积少成多加起来肯定不是小数目,当时都采取了什么样的偿还方式呢?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根据资料显示,集中处理的那些欠条统一被当成国债,最终实现百姓和国家的双赢。百姓得到实惠,国家也能减缓一部分压力。

其实按照曾经的处理方式来看,将鸿文三姐的欠条当成是国债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可惜这个想法迟迟没能实现,这个天价欠条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解决。

欠条没有解决,为鸿文三姐正名自然没能实现,对后人来说,或许这才是最大的遗憾。

总结:

按照中国自古的传统,欠债必须还钱。可面对梁诗伟这张欠条,大家却产生了分歧。

有人认为不应该还,至少不应该还那么多,利息这么高不是国家不还,而是种种原因之下被梁家人拖到现在。这么大一笔钱对国家来说也是负担,应该适当减免。

67年前的天价欠条,由当地部门来偿还3万亿,最后真的还了吗??

当然也有人认为必须还,既然当初说好是借的,不管过了多久都应该履行承诺,更重要的是,这是对曾经支持革命的百姓的一种肯定。

其实从游击队写下这张欠条,以及民政局对第一张欠条奖励两万元来看,政府并没有拖欠百姓的意思,只是没有合适的方案处理这张天价欠条。

事情过去了这么久,热度也逐渐下降,鸿文三姐的欠款能不能追回,政府是否应该赔偿呢?或许只能默默等待了。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

(0)
上一篇 2023年3月30日 22:00
下一篇 2023年3月31日 00:02

热点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