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区长江边有座矶石:独立于水道岸堤上,斑驳痕迹充满历史感

浩浩长江,景致气象万千,尤其是沿线的滨江城市,相关联的人文底蕴丰厚,成为一方独特的记忆。像在湖北武汉武昌区临江大道长江边岸堤上,就有一座黄花矶石,它独立于水道一侧,高度并不起眼,但走近观看,斑驳痕迹极为尖锐。环绕矶石走一圈,发现其表面还刻了文字,历经江水洗涤,已经逐渐模糊,充满历史沧桑感。

武汉城区长江边有座矶石:独立于水道岸堤上,斑驳痕迹充满历史感

与多数长江边的古迹和景点一样,黄花矶建在了城市的主城区范围内,相对于郊区环境,人气会高很多。不过,由于黄花矶本身只是一块石头建筑,其规模和知名度远不如江边的高大建筑,加上江水涨水等原因,实际真的仔细观察过其存在的人少之又少,算是一处僻静且低调的古迹。从城市的临江大道向南,过长江大桥,接近彭刘杨西路的交叉口,再步行下到江边,就能于江堤的沙滩下看到黄花矶。退水之后的沙滩、堤坝显得很空旷,一座斑驳的矶石,稍显突兀。

武汉城区长江边有座矶石:独立于水道岸堤上,斑驳痕迹充满历史感

走到江堤下,自然沙滩近在咫尺。说是沙滩,其实没有一点砂质土地,因为脚下踩着的,还是以石块为主,而让人疑惑的是,这些石块体积还不小,常见的都有砖头那么大。石块完全自然累积,成色很旧,水渍沙土沉积,又有风化的痕迹;但这种风化的程度有限,只是浅浅的一层苔藓,被晒成斑驳的灰烬。石头堆积在一起,向着江水冲击线的位置蔓延,像是人工分拣的效果。

武汉城区长江边有座矶石:独立于水道岸堤上,斑驳痕迹充满历史感

也是在这块砂石区域,包括走下江堤后的范围里,所有的人工和自然建筑物表层都是浅浅的灰烬感,似乎一碰就是满身的污秽。黄花矶主体处在砂石中间位置,与江水和堤坝上下都有一定距离,从江堤方向看,矶石与之建在一起,被累积到了墙壁主体里。实际上,也就是几块竖形条石累积在一起的结果,相比较于毫无缝隙的墙壁,矶石的建筑像是强制抠进去,然后用截断的一面相互组装,成为一道完整的石壁,显示出几分凌厉的刀法来。

武汉城区长江边有座矶石:独立于水道岸堤上,斑驳痕迹充满历史感

不过,墙壁本身并非完整一块,而是由不同时期的建筑叠加的,不能确认。黄花矶的存在,显示出是一块记号,它的外层雕刻有文字,记录的是尺度衡量文字。最上面写的是一丈三四尺,依次往下,记录有一丈二尺一尺,直到一丈,再往下的文字只露出半截,剩下的多半是埋在了泥土里。这些文字与刻度至少透露出几个信息:一是黄花矶有丈量江水水位的作用;二是曾经的江水水位最高与最低记录与现在有差异;三是古人就有关注长江水位的机构(或者专职人员)。

武汉城区长江边有座矶石:独立于水道岸堤上,斑驳痕迹充满历史感

黄花矶上的雕刻记录是明显的古法,实际上标注的文字里确实刻有年代,最显眼的是在一丈八尺水位处,上面刻了一行小字,显示为“同治五年建”。查询资料显示,这一年是公元1866年,距今已有150多年,也就是说,这些石块雕刻,至少历经了一个半世纪,依然清晰可辨。从那时起到现在,武昌区的这座江堤边上,都有市集生活区域,也能理解到武昌城的某个历史维度,与江水密切相关。

武汉城区长江边有座矶石:独立于水道岸堤上,斑驳痕迹充满历史感

再往南走一段距离,黄花矶尾部,是一块巨型混凝土石堆。这一方石堆的建设年代很近,从它露出来的钢筋混凝土,浇灌的砂质材料看得很明白。两处巨型建筑,可以看做是两个时代的产物,黄花矶的年代早,建筑的风格以累积为主,石块之间的融合剂,多半是古法的材料,现在估计已经失传。而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浇筑起来更加直观,累积的建筑体积,不可同日而语,堆在江水里,似乎也是牢不可摧。

武汉城区长江边有座矶石:独立于水道岸堤上,斑驳痕迹充满历史感

不过,说到底,如今的长江边,包括在武汉市区内,肯定还有记录江水水位的标志建筑。这些建筑的位置,在江边很常见,参照物也多,已经过了纯粹的石块雕刻的技术,变成导航信标,加在某些特定建筑上。信步游逛江滩江堤,现代规划的景观、雕塑数不胜数,江水里淹没的也有很多其他隐匿的古迹,它们与城市一样慢慢流逝,成为某个特定的符号,源远流长。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

(0)
上一篇 2023年2月28日 12:29
下一篇 2023年2月28日 14:00

热点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