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消息,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重症医学的开拓者、缔造者和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德昌教授因病于2022年12月10日23时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据《生命时报》报道,1964年初,陈德昌进入北京协和医院,成为中国现代基本外科、危重病医学和肠外肠内营养学科奠基人曾宪九教授的一名学生。
1971年,他曾作为中央赴西藏阿里第二批医疗队队长,奔赴雪域高原。医疗队经常骑马深入牧区巡诊,从西藏阿里日土县到辖区的热帮、多玛、日松等地,一骑就是八九个小时。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日土县,陈德昌带领医疗队开展了外科、妇产科、口腔科等藏民急难愁盼的手术,短短3个月就完成了70多例。医疗队的付出,换来了当地百姓的信任。
1979年,陈德昌被医院外派到法国巴黎第五大学科钦医院学习现代重症医学知识,两年后学成回国。 1984年,参照国际先进的学术理念和组织模式,协和医院建立了中国第一家规范化的综合性ICU,有7张床位,陈德昌被任命为首任科主任。
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ICU能干什么。陈德昌和搭档马遂经常去游说其他科室,把危重症患者转过来,甚至从院外把生命垂危的患者转到ICU。ICU的诊疗经验就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 一个屋、一张床,陈德昌和马遂两个人,24小时轮流倒班,逐渐探索出重症医学科的诊疗规范,并赢得同行认可。
1982年至1999年,北京协和医院ICU共收治危重患者3760名,其中MODS患者800余名。以此为基础,陈德昌团队对全身感染和MODS进行了系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他发现,这种感染不在局部而在全身,因此更名为全身性感染。这种感染既没有脓也没有毒,一旦触发,就像原子核裂变发生炎症瀑布式反应,导致一个个器官序贯“倒下”,最终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陈德昌总结感染性休克治疗的临床经验,指出治疗关键在于早期纠正低血容量,提高氧输送能力,避免持久性氧债,并有效控制或清除感染灶。这一认识最终使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从66%下降至4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陈德昌带领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细胞因子IL-1家族基因多态性与全身性感染相关。该研究为在基因水平防治严重感染提供了依据,有助筛选高危患者进行预防。 2002年,陈德昌团队的研究“全身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非典”暴发,陈德昌调到北京防治指挥中心,多次参加危重病人的会诊,并建议动员三甲医院ICU医师和护士,集中治疗“非典”危重患者,以降低病死率。
陈德昌还培养了大量国家级重症医学领军人才。陈德昌寄语年轻人:“在信息数字化时代,我们的头脑不能成为文献资料的跑马场,而要运用逻辑性思维能力,从多变的临床现象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创新的构思,探索并理解变化的真实意义。‘重症医学的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心态,是意志,是想象力,是激情,是对科学的真诚,是对真理的追求。”
●据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生命时报
●责任编辑:孟德宝
●审核:小新
◆半岛热线:0532-96663(线索采用后,有奖励哦)
◆联系我们:neirong58(微信)
视频号推荐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